詩詞鑒賞《卜算子①·蘇軾》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②,漏斷人初靜③。時(shí)見幽人獨(dú)往來④,縹緲孤鴻影⑤。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⑥。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
①卜算子,詞牌名。 ②疏桐,枝葉稀疏的梧桐樹。 ③漏斷,漏,古代盛水滴漏計(jì)時(shí)之器,壺水滴盡了,指時(shí)已深夜。 ④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⑤縹緲,隱約,若有若無。 ⑥省,了解。
蘇軾的這首詞高曠灑脫,空靈飛動,含蓄蘊(yùn)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寄意深遠(yuǎn),表達(dá)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風(fēng)格清奇冷雋。
上片兩句寫夜深,用“缺”“疏”“斷”幾個字寫出幽獨(dú)凄清的心境。“缺月”這一意象,一是指夜色之暗,一是象征人事之不完滿。“疏桐”的“疏”字亦有不完滿之意。且暗淡的月色從疏枝間漏出,斑駁破碎,更增夜色之凄清。這段大意是說,在院中夜深人靜,月掛疏桐之時(shí),詞人即幽人獨(dú)自往來,如同孤鴻之影。這兩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強(qiáng)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片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dú)運(yùn)地通過鴻的孤獨(dú)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dá)了作者貶謫黃州時(shí)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xiàn)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
本詞明寫孤鴻,而暗喻自己,鴻人合一,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jiān)所說:語意高妙,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說的話語,不是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diǎn)塵俗氣,怎么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鴻雁在古詩詞中有多種意義。一是代表思鄉(xiāng)懷親,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xì)w》“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二指代書信:如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shí)到,江湖秋水多”;李商隱《離思》“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等。三比喻人生: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jì)東西。”在本詞中,飛鴻是蘇軾自指。
●卜算子,參見第82頁相關(guān)介紹。
●“孤鴻”一種說法是寫作者自己。還有一說法是蘇軾被貶惠州時(shí),惠州有一位姓溫的女孩子,年十六,很美麗,見了蘇軾,一往情深,時(shí)常在蘇軾的窗外徘徊,聽蘇軾吟詠。不久蘇軾再貶海南,渡海南行,三年后蘇軾遇赦回惠州,女孩已經(jīng)死去,葬于沙州。這個傳說增加了這首詞的浪漫色彩。評論界還有推斷,一說東坡貶黃州時(shí),有一“甚賢”之王氏女喜歡上他;一說是東坡少年時(shí),一“豪右”之女喜歡他,俱以未果而卒。蘇軾十分傷感,因作此詞。
●蘇軾在《行香子》中有“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句,一口氣用了三個典故。“隙中駒”,見《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比喻人生短暫之意。“石中火”,出自《新論·惜時(shí)》:“人之短生,猶如石火,迥然以過。”比喻生命的短促。“夢中身”,典化尹喜《關(guān)尹子·四符》:“知夫此身為夢中身,隨情所見者,可以飛神作我而游太清。”比喻人生短暫如同一夢。
孤獨(dú)高潔的作者,心中充滿了不被人理解的苦痛。好在作者能把這種心靈苦痛轉(zhuǎn)化為深刻的思索。
行香子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shí),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shí)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詞的上片塵雜濾盡,夜氣清新,清風(fēng)徐來,朗月當(dāng)空,面對此般良辰美景,由于政治紛爭的困繞,蘇軾心情異常的低落和苦悶,把酒望月,不由得悲從中來,使得他對功名和人生也開始了無限的遐想和嚴(yán)肅的思考。他感慨:“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比喻人生短暫如同一夢,何必苦爭名利?詞的下片,“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和牢騷,既然人生如此的虛無和短暫,那不如追求實(shí)在的享樂來排遣這種痛苦。于是作者就“且陶陶,樂盡天真”,在本真中忘掉塵世的煩惱。但是詞人認(rèn)為這還不是最好的解脫方式,他要尋求歸隱,這樣他就可以和這個濁世徹底地脫離了,從此他就“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盡享人生的無限樂趣,那該是人間何等浪漫而有詩意的事!
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
上一篇:宋詞《卜算子·李之儀》翻譯|原文|賞析|評點(diǎn)
下一篇:宋詞《唐多令·吳文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