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詞
本是蕃家將,年年在草頭。夏日披氈帳,冬天掛皮裘。
語即令人難會,朝朝牧馬在荒丘。若不為拋沙塞,無因拜玉樓。
這是一首寫吐蕃將領歸順大唐故事的曲子詞。“贊普”是吐蕃語的譯音,據《新唐書·吐蕃傳》云: “其俗謂強雄曰贊,丈夫曰普,故號君長曰贊普。”唐時由于邊庭的開發與交流,西域音樂大量傳入,成書于大中四年(850)的南卓的《羯鼓錄》凡載一百三十一曲,其中外來曲名占十之六七。《贊普子》已載入盛唐時崔令欽《教坊記》的曲名表(另有《蕃將子》曲名),當為吐蕃曲之傳入唐朝者。從內容看,此詞未離調名本意,作者或許即某降將本人。
詞先敘寫了主人公的身份,及往昔氈裘草原的營帳生活。風調剛健質樸,明快自然,可以從中窺見男主人公的雄武英姿。“草頭”,指草原上; “氈帳”是游牧部族生活的圓形帳篷,用毛氈所制,此處當指吐蕃將領的營帳。“夏”、“冬”兩句為“年年”鋪敘,展現往日一年四季住氈帳、穿皮裘、馳騁草原的游牧民族的戎馬生涯。
下片敘寫向往唐朝和歸順的緣由。“語即”同“語則”,這兩句是說,異族語隔,吐蕃語不同于漢語,入唐后他并沒有與漢人群居相處。而是屯營荒丘,負責向來熟稔的牧馬之事。結拍“若不為拋沙塞,無因拜玉樓”兩句,畫龍點睛,道出順歸的原因,客觀地顯示了大唐帝國的巨大感召力。“玉樓”,傳說中神仙的居處,此處代指唐都長安的宮闕。這位降將仰慕大唐文明,毅然為“拜玉樓”而“拋沙塞”。結合史事觀之,七世紀前半葉,吐蕃統一了西藏高原。松贊干布統治時期,幾次向唐求婚。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出嫁文成公主入吐蕃。自是,漢族的傳統文化和先進技術廣泛傳入吐蕃,彼此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加速發展。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又出嫁金城公主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并帶去雜伎諸工和一個龜茲樂隊,以及精工書寫的《毛詩》、《文選》等典籍。唐朝高度發展的文明,引起了不少吐蕃貴族子弟的崇敬,其中有些人曾入長安學習。《新唐書·吐蕃傳》載高宗咸亨三年(672)吐蕃使論仲琮來朝謂“吐蕃居寒露之野,物產寡薄,烏海之陰,盛夏積雪,暑毼冬裘。隨水草以牧,寒則城處,施廬帳,器用不當中國萬分之一。”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敬仰唐朝文明的吐蕃將領心向大唐帝國,當是自然之事。敦煌曲子詞中另有數曲,如“臣遠涉山水,來慕當今。到丹闕,御龍樓,棄氈帳與弓劍,不歸邊地。學唐化,禮儀同,沐恩深。”(《獻忠心》),與此詞情事相同,足可證明唐代文明的強大吸引力。要之,這首詞以藝術歌曲的形式,生動率真地敘寫了唐初少數民族邊將歸降的實情,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一個側面。
上一篇:《賀新郎·劉學箕》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踏莎行·晏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