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蘇軾·有美堂暴雨》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首詩是蘇軾登上吳山最高處,遙對海門,俯看錢塘江流,有聲有色地描寫了突然而來的暴風雨的壯觀景象。
原文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②。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③。
十分瀲艷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④。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⑤。
注釋
①有美堂:在杭州吳山的最高處,遙對海門,建于宋仁宗嘉祐年間。 ②頑云:擬人化。形容云頑皮不聽話。這兩句寫山頂所見暴雨欲來前的景象。 ③浙東:杭州在浙江(錢塘江)西邊,故云。這句用唐殷堯藩(喜雨)“浙東飛雨過江來”成句。 ④金樽凸:華美酒杯中,斟滿之酒高過杯口。羯鼓:羯族傳入的一種用兩杖打擊的樂器,盛行于唐開元、天寶年間。敲鏗:擊鼓聲。 ⑤謫仙:指李白。泉灑面:唐玄宗召李白賦詩,李白已在醉中,玄宗命人用水灑其面讓他清醒。這里作者隱以李白自況。鮫室:即鮫人之室,這里指海。鮫人,神話傳說中居于海底的怪人。瓊瑰:美玉,比喻杰出的詩文。
賞讀
詩的首聯直接把暴風雨的聲勢展現出來,寫出了暴風雨將至的景色。“腳底一聲雷”,那聲音可想而知,該是多么迅烈。由聲勢便可想知它的雨勢。“頑云”,濃密的云,有撥而不去的擬人化色彩。
次聯繪色,寫暴雨突來,風起海涌之壯觀。風本無色無形的東西,何為黑色,這于前句“頑云撥不開”有直接聯系。“黑風”是暴雨前裹挾濃去而來之風。第三句是從杜甫《朝獻太清宮賦》“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化出。古人把錢塘江稱為浙江。浙東是錢塘江以東地區,杭州在錢塘江西部。這句中連用三個動詞“飛”、“過”、“來”,生動展示出大雨自遠而近,橫跨大江,呼嘯奔來的壯觀奇景。
這首詩題為《有美堂暴雨》直到第四句才寫了雨的飛來。前三句都是在寫云雷天風,顯現其傾天潑海之勢,雨未下,而其勢已見。
詩的五六兩句,狀形、繪聲,寫實、寫意兼用,表現詩人站在吳山高處對暴雨的獨特感受。在詩人俯看之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間的一只酒杯。這是一種夸張寫法,氣魄之雄奇不亞于李賀的“一泓海水杯中瀉”(《夢中天》)。羯鼓是一種西域樂器,蘇軾用羯鼓之急狀雨點之驟密,鏗鏘澎湃之聲,如萬鼓齊奏。
末聯寫詩人的奇想。在急雨中,由上聯的“金樽凸”意象聯想到李白的故事。忽發奇想:該不是天帝欲造新詞,便傾水灑面,以喚起“謫仙人”李白,于是這珍珠瓊玉般仙泉灑落人間,即化作這滿天的大雨了。全詩便在這奇想中戛然而止。
蘇軾在這首詩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全部感受能力,任憑想象力馳騁于大自然的奇觀中。這創作態度,這筆法,恰如寫生畫家即興揮毫,臨摹自然實景。蘇軾正是通過這種純粹客觀式的畫面,使人們領略到大自然的壯麗雄奇的景色。在具體寫法上,詩人緊緊扣住疾雷,迅風暴雨的特點進行刻畫,使全詩的節奏和氣勢也如自然風暴般急促,來如驚雷,陡然而至,令人應接不暇,去如飄風,悠然而逝,使人心有余悸。他的用詞之瑰麗,想象之奇特,充分顯示出蘇軾寫景詩的卓異風格。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譚嗣同·有感一章》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杜甫·望岳》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