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從上片所寫:紅花凋殘,青杏初結,柳絮將盡,芳草遍地,可知是暮春之景。“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兩句,描繪出一處風景優美的人家,上有紫燕輕舞,旁有綠水回繞,環境如此清麗幽雅,為下片寫“墻里佳人”伏筆。“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寫晚春景象,最為后人稱道,景中含有豐富感情。“柳綿”二字,從謝道韞詠雪詩翻出,有推陳出新之妙; “芳草”句則化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不僅抒發傷春之情,且有思鄉之意。兩句景中含情,傳達出惜春傷春、哀婉纏綿的情調。王士禎對此兩句極表贊賞: “‘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髯(蘇軾)直是軼倫絕群。”(《花草蒙拾》)東坡以善寫豪放詞著稱,有人誤以為他短于情;從這首詞的婉約清麗、纏綿多情,足證他有表現多種風格的本領。
下片承上而轉寫因春景而傷情。“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把“墻里佳人”與“墻外行人”對照起來,以“無情”寫“多情”。墻里佳人不知墻外有對景傷春的行人,她只顧自己盡情嬉戲,秋千高蕩,伴以陣陣柔美的笑聲;可這笑聲卻攪動了墻外行人,引起了他綿綿的情思。最后兩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惱”者“撩”也,為佳人的笑聲所撩撥而枉自多情也!笑聲漸悄、漸無,終為多情而至傷情惆悵不已!黃蓼園評說: “‘柳綿’自是佳句,而次闋尤為奇情四溢也。”奇就奇在從“笑”和“惱”、“無情”和“多情”的對比中寫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狀態,把人們生活中存在的“物自無情,人自多情”的狀況,概括地表現在藝術形式里,富有哲理情趣!
據《林下詞談》云: “子瞻在惠州,與朝云閑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 ‘是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東坡為什么在“悲秋”時卻要聽這首“傷春”的曲子?朝云是東坡侍妾,唱這首詞“淚滿衣襟”,唱不下去,但為什么又特別愛唱此曲,“日誦‘枝上柳綿’二句,為之流淚,病極,猶不釋口”(《冷齋夜話》)?說明這首詞同人生的感遇大有關合,很多人可以基于自身的遭際,從此詞產生種種聯想而有所感悟。“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都成了富有哲理性的成語,給人以種種啟迪,以至想給它們一個具體的解說,反而覺得限制了它的內蘊。“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蘇軾一時偶然寄興的這首詞,卻可由讀者“深淺隨所得”。這正是蘇詞富有深度、饒有理趣、意蘊豐富的重要跡象。
“多情卻被無情惱”,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此二字極有理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詞話》)
柳綿自是佳句,而次闋尤為奇情四溢也。(黃蘇《蓼園詞選》)
上一篇:《蝶戀花·晏幾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西江月 丹陽湖·張孝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