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記游定惠院》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師及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項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臥小板閣上。稍醒,聞坐客崔成老彈雷氏琴,作悲風曉角,錚錚然,意非人間也。晚乃步出城東,鬻大木盆,意者謂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緣小溝,入何氏竹園。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其名“為甚酥”,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韓氏小圃,乞其叢桔,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將適閩中,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時參寥獨不飲,以棗湯代之。
在《施注蘇詩》卷二十二“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游,隨所見輒作數句,明日集之為詩,故詞無倫次”的注釋中,引有本篇的一段節文,末署“元豐七年 (1084) 三月初二 (應作三) 日也”。從文中“五醉其下”推論,這個日期當是可靠的。本篇今見的各種版本都沒有署明時日,故此先補充說明一下。
“上巳”是古代的春游日,本指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后來為記著方便,便定為每年的三月初三。蘇軾這篇文章所記的,就是他在這個節日里的出游活動。全文約略記錄了十五件事,粗粗看去,好似一篇“流水賬”,讀后卻覺有如流水一般的妙造自然,而絕無半點兒賬簿的枯燥乏味。這便是語言的編織藝術和表現技巧。
定惠院在黃岡縣東南。蘇軾元豐三年 (1080) 初到黃州,有“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一詩。中有“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之句,把海棠看作是空谷中天姿綽約的佳人,其間也隱寓著作者遭貶謫的寂寞和忿懣。正因如此,作者才“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醉其下”。但本篇是“記游”,不為寫海棠,故起筆帶出往事,略見情懷,目的在于引出“今年”。
參寥是作者的老朋友,而且是特地從杭州跑來看望蘇軾的,所以在從游者中最先表出,至于“二三子”——崔成老、劉唐年、徐得之—后文緣事點染,既不突兀,又與前照應,這正是行文的妙處。
蘇軾在黃州結識了許多新朋友,與當地居民相處得極為融洽,擁有海棠一株的小山上雖“園已易主”,而新主人竟“以予故,稍加培治”,且連山上“老枳”也“以予故,亦得不伐”。兩個“以予故”,透露出內心的欣慰和感激之情。文中對“老枳”著力刻畫了幾筆,寫了其性、其形、其花,點睛處是“香色皆不凡”而“不為人所喜”。這不妨看作是作者的自我寫照; 聯系前面介紹的蘇軾賦予海棠的品格,如此理解,當不為過。
“既飲”就是飲既,言宴會結束之后。“飲”承“置酒”,“既”啟“往憩”,遂引入“尚氏之第”,相銜緊湊。至則“醉臥小板閣上”,足見與當地居民的密切關系。待“稍醒”,聞琴聲,從意態落筆,烘托出一種清曠脫俗的境界。“作悲風曉角”的“角”字,諸本多作“月”字,今從《志林》校改。以“月”本無聲,“角”字似乎更切合文意,嗚咽的號角聲在瑟索的晨風中回蕩,寥廓、悠遠而又帶些凄涼,這也更切合蘇軾當時的心境。
接下來另起事端,用一“晚”字,斷中有連。如果單純來寫“鬻(買)大木盆”,就成了記賬目,自然枯燥無味。但有了“意者”的用度設想,“可以注清泉,瀹(以水浸漬)瓜李”,于是平凡瑣事可以喚出生活情趣,這也算為文之道吧!由“晚”而至“夤”——深夜,次序井然。前邊寫尚氏之第中,帶出崔成老彈琴事;這里寫何氏竹園時,帶出劉唐年食事。前者有感傷之情,后者多歡樂之意,更兼中間有他事作間隔,故手法雖同,卻無重復之感。關于“為甚酥”,蘇軾曾專門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就是《為甚酥》。其中說:“嘗赴何秀才會,食油果甚酥。因問:‘此為何名?’主人對以無名。坡又問:‘為甚酥?’坐客曰:‘是可以為名矣!’”原來這名字還是蘇軾給起的。
正當眾客還想痛飲的時候,“而予忽興盡,乃徑歸”,情緒驟然一轉。這固然有熟人而前不拘禮節的灑脫一面,卻也流露出作為“犯官”的蘇軾內心受到壓抑的成分。“道過韓氏小圃”是記游的余波。順便乞他人的“叢桔”移植到自己家中,再一次表現出作者與鄰里之間的和睦關系。“雪堂”是蘇軾在黃州的居所。
文章最后說明寫這篇記游的原因,是應徐得之之請,作為日后笑談資料的。徐得之是黃州太守徐大受的弟弟,與蘇軾過從甚密,又要“將適閩中”,便答應了請求,寫下本篇給他。文章至“為異日拊掌”,已然收住了全篇,按一般寫法,應該到此為止了。而作者忽又綴上一筆:“時參寥不飲,以棗湯代之。”參寥是本篇第一個點出的從游者,他是位和尚,不飲酒,有了這一筆,既是個補充,也是個回應,非但不覺多余,反而感到新穎。這也是本文的一個妙處吧!
這篇文章稱得上是蘇軾小品文中的代表作。它記事雖多,卻不堆砌,狀物抒懷,隨筆揮灑,真是到了運用自如的地步。
上一篇: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記游廬山》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