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攝山秋夕作》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屈大均
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
一夜疑風(fēng)雨,不知山月生。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
攝山座落在南京城東面。南唐時,有位號叫棲霞的隱士曾在這里隱居修道,于是人們也把攝山稱作棲霞山。乾隆皇帝南巡時,曾稱贊它是“江南第一明秀山”。
對于秋景,有人喜歡用疏淡的筆墨勾勒其天高云淡、曠遠勁爽的景象; 有人卻喜歡用細密的針線描繪秋夜的恬靜清幽。這首描寫攝山秋夜景色的詩即體現(xiàn)了后一種特色。
首聯(lián)寫秋風(fēng)。詩人并沒有從正面描繪秋風(fēng)掃落葉的衰颯景象,而是先說“秋林”沒有“靜樹”,再用 “葉落”頻頻(多次地)“驚” 動棲息于秋林的山鳥、不時發(fā)出啼鳴作補充,以動襯靜,烘托出攝山秋夜的寧靜氛圍,有如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詩中“鳥鳴山更幽”的境界。頷聯(lián)緊承首句中所隱含的颯颯風(fēng)聲,先寫聽覺上的錯覺:詩人居于室內(nèi),耳聞颯颯之聲時斷時續(xù),疑是風(fēng)挾雨至,然后點出一輪秋月于不知不覺中升上天空,從聽覺轉(zhuǎn)入視覺,引出頸聯(lián):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這一聯(lián),視覺與感覺合寫,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意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相同之處在于,兩人都運用了異色相襯的藝術(shù)技巧,表達了對于自然美的神往。不同的是,一為春日白天的景象,給人以盎然的春意;一為秋夜的景致,給人以幽邃的靜謐: 當(dāng)詩人發(fā)覺明月升天時,便推開“松門”,只見月光下“秋林”“積翠”,澄澈的潭水中倒映著碧空和空中的一輪明月。強烈的色彩對比,使整個畫面形成三個層次: 碧空明月、“積翠”的“秋林”、“入”于“潭水”的“空明”(天空),“明”者更加剔透, 暗者更加蒼蒼。 一幅靜謐的攝山秋夜圖逼真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尾聯(lián)由景入情,含而不露。“漸覺” 二字表明詩人久久地沉浸在對攝山夜景的迷戀之中,及至聽到“天雞”啼鳴,才發(fā)覺天色將曉,不得不披衣而起,準(zhǔn)備再踏上旅途。而詩人對攝山夜景依依惜別的心情全借“漸覺”二字含蓄地帶出。
全詩運用以動襯靜和異色相襯的技巧,融聽覺、視覺、感覺為體,從而增強了畫面的形象性和藝術(shù)感染力。
上一篇:文天祥《揚子江》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何遜《日夕出富陽浦口和郎公》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