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
入山眺奇壑,幽致探何窮。
一水青岑外,千巖綺照中。
蕭森凌雜樹,燦爛映丹楓。
有客茅茨里,居然隱者風。
【評說】
本詩選自顧嗣立《元詩選二集·大癡道人集》。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原姓陸,名堅,平江常熟(今屬江蘇)人。因過繼給永嘉黃氏為子,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曾為中臺察院掾,后被誣入獄。出獄后,往來杭州、松江等地賣卜。善畫,尤精山水,師法董巨,晚年變其法,自成一家,融草籀筆意入畫法,畫風蒼茫簡遠,設色以“淺絳”為多。后人把他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存世。
這是一幅為友人袁清容畫的山水長幅。袁清容即袁桷,與黃公望志趣相投,所贈的畫便以隱逸的理想境界為題材內容。首聯描寫畫面的奇壑,其中可以探尋到無窮的幽深情致。頷聯和頸聯緊承上聯的“幽致”意,用工整精巧的對仗,清麗的語言,寫出幽逸清致的具體內涵:一江碧水在青山外緩緩流淌,千疊巖峰在綺麗的夕照中聳立。雜樹入秋凋零,呈現出蕭森的景象,楓林經霜葉紅,映照出燦爛的光彩。嶺下的茅屋里,住著一位隱者,正在領略、欣賞這秋山夕照、丹楓映紅的美景,環境幽閑恬靜。尾聯收結全篇,情景俱詣,尤與首聯緊相呼應,首尾圓合。畫中有我在,我就是畫家黃公望。大癡鐘情林泉、向往隱逸,因此他在畫境中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意趣,傳達出自己主觀的心緒和情致,比較典型地體現出黃公望畫的“有我之境”的美學特征。
上一篇:《為胡怡齋題吳漁山畫山水二絕(選一)》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為陳介然題持約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