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惠崇煙雨歸雁①,坐我瀟湘洞庭②。
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能作山川遠勢,白頭惟有郭熙③。
欲寫李成驟雨④,惜無六幅鵝溪⑤。
徐生脫水雙魚⑥,吹沫相看晚圖⑦。
老矣個中得計,作書遠寄江湖⑧。
【注釋】
①惠崇:宋代畫家,宋初九僧之一,善畫小景。②“坐我”句:自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悄然坐我天姥下”翻出。③白頭:郭熙高壽,大約活到八十多歲,故云。④李成驟雨:即李成名作《六幅驟雨圖》,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卷二,劉鰲為之題詩。據黃庭堅《跋郭熙畫山水》記載,郭熙曾為蘇才翁家摹寫過李成驟雨圖六幅。⑤鵝溪:在四川鹽亭縣西北,以產絹名,稱鵝溪絹,唐時為貢品,宋代書畫家尤重之。⑥徐生:指五代南唐畫家徐熙,善畫花竹。⑦吹沫:狀徐熙所畫脫水雙魚。《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吐沫)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⑧江湖:指江湖中的魚,此喻世人。全句以脫水魚之口吻,告誡人們處事要小心謹慎,語出《古樂府》:“枯魚過河泣,何時悔相及。 作書與魴鱮,相救慎出入。”
【評說】
本詩選自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二。
鄭防,是收藏繪畫藝術品的人,生平未詳。畫夾,藏畫的夾子,類似現代的畫冊。這組詩共五首,分別題詠五幅畫,從題詩的內容看,題詠的是惠崇、郭熙、徐熙三人的畫。今選評第一、第二、第三首。
第一首題詠惠崇的湖上歸雁圖。畫家將歸雁放在浩渺的湖水和迷濛的煙雨這種背景里加以描繪,畫面富有瀟灑虛曠的氣象,使人觀畫后不由得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瀟湘水、洞庭湖中。這種審美體驗,杜甫也曾有過,他觀看劉單的山水障后,好像置身于天姥山下,“悄然坐我天姥下”(《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于是他便將這種體驗寫入詩中。詩的第三句,再用透過一層法寫來,既然我好像置身于瀟湘洞庭,便準備買舟還家。幸好陪我觀畫的朋友提醒我說:“友人言是丹青”。這首詩前三句一氣直下,詩意圓轉,極力形容惠崇畫的逼真、亂真,乃至奪真,達到了移情的藝術效果。最后一句轉折跌落,點明題畫正意,章法巧妙。錢鐘書《管錐編》論及繪畫藝術時說:“繪畫不特似真、逼真,抑且亂真、奪真。”還舉出黃庭堅這首詩為例,識見高卓。
第二首題寫郭熙的山水畫。詩人稱許郭熙,到了白發老年,畫藝益進,能畫作遠勢山川,真是“郭熙雖老眼猶明”。他的畫,宗法李成,黃庭堅《題燕文貴山水》:“風雨圖本出于李成,超軼不可及也,近世郭熙時得一筆,亦自難得。”湯垕《畫鑒》也說:“(熙)宗李成,善得煙云出沒、峰巒隱顯之態”。他曾臨摹過李成的畫,現在又想摹寫李成的《驟雨圖》,只可惜沒有上好的鵝溪絹,未能畫成。詩至最后,筆勢突然一折,跌出尾句。這種寫作方法與上一首相仿,曲折波峭,產生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三首題詠徐熙的雙魚圖。徐熙善畫花竹、草蟲,劉道醇《圣朝名畫錄》說:“熙善花竹林木、蟬蝶草蟲之類,多游園圃,以求情狀。”而他的魚圖,卻很少見到。黃庭堅觀看了他的雙魚圖,有所悟,便寫詩描繪畫面形象,畫面上兩條脫水的魚,正在吹沫。徐熙用《莊子·大宗師》中“相濡以沫”的典故,構思立意,畫成此圖。詩人一眼便看穿畫家的匠心,于是,在詩的三、四句里,便申補畫意。詩人說:人到老來深知世人的計謀和生活的艱難,我要代替脫水雙魚寫信,寄給遠方江湖中的魚,你們一定要處事謹慎,不要落入漁人的網中。畫家和詩人的心息息相通,他們都借著魚的形象告誡世人,寄慨良深。
上一篇:《題趙令穰秋村暮靄圖四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陽關圖二首(其二)》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