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托物喻理,以“方塘”喻“書本”,說明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較高的學養。
如果拋開詩題《觀書有感》,詩則純然是詠山水的,詠物中也寓理。“半畝方塘一鑒開”,小小的池塘猶如鏡面樣展開,波平浪靜,光滑無痕。這就給“天光云影共徘徊”創設了條件。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確為美景。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關鍵在于水的“清”。因此接下來提出“問渠那得清如許”的問題,自然導出“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答案。詩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給人以“流水不腐”的啟示。
如果聯系上詩題一看,則會發覺全詩都作為比喻:“方塘”比喻“書本”;“天光云影”比喻書的豐富多采的內容;“水清”比喻知識的明晰;“活水”比喻看書人不斷增加學識,有獨到的見解。整個詩意在說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須窮究各種典籍。這首詩由讀書寫到寫書,讀書可飽覽“天光云影”,寫書要有“源頭活水”,形象鮮明,事理也明澈。
這首詩妙在寫“觀書”和“觀塘”若即若離,不粘不脫。寫“方塘”則形似書。“鑒”比方塘之平,也喻書的光潔。緣此則躍入寫“天光云影”,與“書”已無關系,緊切著“鑒”和“水”,從而導出“源頭活水”,自然捷便。可是細思之下,則又為講的讀書、寫書之理,將讀者的思緒納入本題之中。由于作者觀察入微,表現熨貼,讀來饒有興味。
當然,以今天的觀點來說,“源頭活水”不僅包含書本知識, 也還包含著生活實踐。這也是作者以喻說理,給人留下想象補充余地的效果。
上一篇:《葛生·《詩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觀長安城圖·陸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