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忼烈
永樂城陷,獨王湛、曲真夜縋以出。真持木為兵,且走且戰,前陷大澤中,顧其旁有馬而白,暫騰上馳去,五鼓達米脂城,因以得脫。真名其馬為天賜白。蔡天啟得其事于西人,邀余同賦
君不見
書生鐫羌勒兵入, 羌來薄城束練急,
蠟丸飛出辭大家, 帳下健兒紛雨泣。
鑿沙到石終無水, 擾擾萬人如渴蟻,
挽絙竊出兩將軍, 虜箭隨來風掠耳。
道旁神馬白雪毛, 噤口不嘶深夜逃,
忽聞漢語米脂下, 黑霧壓城風怒號。
脫身歸來對刀筆, 短衣射虎朝朝出,
自椎雜寶涂箭創, 心折骨驚如昨日。
谷城魯公天下雄, 陰陵一跌兵力窮,
艤舟不渡謝亭長, 有何面目歸江東?
將軍偶生名已弱, 鐵花暗澀龍文鍔,
縞帳肥芻酬馬恩, 閑望旄頭向西落。
周邦彥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死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春天。《宋史》有傳,但記載簡略,其中也有一些錯誤。
約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周邦彥到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為太學生,元豐六年(1083)獻《汴都賦》,贊美新法,被神宗賞識,任命為太學正(教官),從此踏上仕途。北宋后期是新舊黨政治斗爭最劇烈的時代,周邦彥的政治立場偏向新黨,因此他近四十年的宦海生涯是和政黨斗爭分不開的。總括來說,作為地方官吏,他先后做過廬州教授、溧水縣令,以及隆德府、明州、順昌府等地的知州。京官他先后當過太學正、校書郎、考功員外郎等小官,后來循資歷升遷,官至衛尉卿、秘書監等高位,并曾以徽猷閣待制的名銜提舉大晟府。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他已經六十五歲,在知處州任上適值方臘起義,他隨即“致仕”,提舉南京(今河南商丘縣)鴻慶宮,次年春,卒于鴻慶宮的齋廳。
周邦彥的著作,有《清真先生文集》、《清真居士集》、《周美成文集》、《清真雜著》和《操縵集》,可惜都已失傳,只有宋人輯錄的詞集傳世。但散見于群書引錄的,據我所知,至少有佚詩四十五首和佚文十二篇。北宋人的詞多為“應歌”而作,不能據以“知人論世”,周邦彥殘存的詩文雖然不多,我們也可以看出他有濃厚的道家思想,他自號清真無疑是由此而來的。
他比蘇軾(1036——1101)只小二十歲,是同時人,而且同是詞史上影響最大的作家。但他們的政治立場卻相反,所以當宋哲宗元祐年間舊黨得勢時,蘇軾回朝做大官,而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因蘇軾的薦引,也到汴京當了小京官;周邦彥卻是十分倒霉,被擠到廬州做州學教授,后來又流蕩到荊州去。到了紹圣年間,舊黨倒臺、新黨當權,蘇軾被貶到廣東和海南島去;周邦彥卻被召回京,官越做越大。這種情況研究宋詞的人都忽略了,這里不妨一提。其次是關于周邦彥的生平行誼,介紹得最全面和確實的是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很值得我們參考。
周邦彥雖然以詞名家,其實他的詩也寫得很好。宋元間人陳郁《藏一話腴》說他的“詩歌,自經史中流出,當時以詩名家如晁(補之)、張(耒),皆自嘆以為不及。”并引錄了兩首詩,就是這里所選的兩篇。
正在周邦彥當太學生的元豐五年(1082),宋朝和西夏發生了一次慘烈的戰爭,夏兵攻陷永樂城(在陜西米脂縣西南),宋兵大潰,死傷數以萬計,自主帥徐禧以至將校幾乎全部陣亡,馬匹輜重損失無算,宋神宗聽到戰敗消息,為之哭泣不食。這是宋和西夏戰爭史上最慘痛的一頁。這事件,《宋史·神宗紀》、《外國傳》、《曲珍傳》(即曲真)、《徐禧傳》都有記載。周邦彥在詩序中亦有提及,詩中所說也和史書所記完全吻合,作者用敘事詩的方式表達了喪師辱國的憤慨。
開頭“書生鐫羌勒兵入”的書生指徐禧,是個喜談兵而絕無經驗的讀書人。宋神宗元豐五年受命率兵筑永樂城,十四天便完成了。因為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宋史·徐禧傳》說:“夏兵二十萬屯涇原北,聞城永樂,即來爭邊。人馳告者數十,禧等皆不之信,曰:‘彼若大來,是吾立功取富貴之秋也。’禧亟赴之,大將高永亨曰:‘城小人寡,又無水,不可守。’禧以為沮眾,欲斬之,既而械送延(安)獄。比至,夏兵傾國而至,永亨兄永能請及其未陣擊之。禧曰:‘爾何知!王師不鼓不成列。’禧執刀自率士卒拒戰。夏人益眾,分陣迭攻抵城下。曲珍(真)兵陣于水際,官軍不利,將士皆有懼色。……俄,夏騎卒度水犯陣,……師大潰,死及棄甲南奔者幾半。……遂受圍,水砦為夏人所據,據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夏人蟻附登城,尚扶創拒斗。珍度不可敵,又白禧,請突圍而南;永能亦勸李稷盡捐金帛,募死士力戰以出,皆不聽。戊戌夜大雨,城陷,四將走免;禧、舜舉、稷死之,永能沒于陣。”這個書生雖然以身殉國,但剛愎自用,遺誤戎機,以至喪師辱國,罪過畢竟是不可饒恕的!而宋神宗無知人之明,也就不言而喻了。
《宋史·曲珍傳》也提到這件事說:“徐禧城永樂,珍以兵從。版筑方興,羌數十騎濟無定河覘役,珍將追殺之,禧不許。諜言夏人聚兵甚急;珍請禧還米脂,而自居守。明日果至,禧復來,珍曰:‘敵兵甚眾,公宜退處內柵,檄諸將促戰。’禧笑曰:‘曲侯老將,何怯邪!’夏兵且濟,珍欲乘其未集擊之,又不許。及攻城急,又勸禧曰:‘城中井深泉嗇,士卒渴甚,恐不能支,宜乘兵氣未衰,潰圍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據要地,奈何棄之?且為將而奔,眾心搖矣!’珍曰:“非敢自愛,但敕使謀臣同沒于此,懼辱國耳!’數日城陷,珍縋而免,子弟死者六人。亦坐貶皇城使,帝察其無罪,諭使自安養,以圖后效。元祐初,為環慶副總管,夏人寇涇原,號四十萬,珍虛馳三百里,破之曲律山,俘斬千八百人,解其圍。”王湛《宋史》無傳,這首詩比較集中寫曲珍,惋惜他因戰敗被累,也反映了永樂之戰的慘酷情景。曲珍后來大破西夏,是這首詩以后的事。
詩序中說的蔡天啟,名肇,元豐進士。初從王安石學,頗受器重,后與蘇軾交游。周邦彥又有《天啟惠酥》詩四首。
《薛侯馬》一首,據《宋史·神宗紀》及《夏國傳》,元豐六年(1083)即永樂之役后一年,因西夏國主秉常請和,愿為藩國,詔陜西、河東毋輒出兵;對于新收復的城寨,巡邏不得超過邊界三里。詩序所謂“西方罷兵”,即指此事。詩中惋惜薛侯英雄無用武之地,并希望他有機會領兵出征,收復長期被西夏占據的賀蘭山一帶土地。賀蘭山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據清戴震《水地記》說,自宋仁宗景祐(1034——1038)以后,一直被西夏侵占。
這兩首詩都是周邦彥在太學時的作品,其時他只有二十多歲,可謂“少作”,但氣象雄渾、風格老成,和他的詞風截然不同。《天賜白》為永樂戰敗而憤慨,《薛侯馬》為茍且偷安、不思進取而惋惜,措辭慷慨激昂,體現了作者的愛國熱情。
上一篇:張亞新《天山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劉操南《奉和實甫觀察原韻》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