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徐熙杏花
江左風流王謝家①,盡攜書畫到天涯。
卻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②。
趙昌芍藥
倚竹佳人翠袖長,天寒猶著薄羅裳③。
揚州近日紅千葉,自是風流時世妝。
趙昌躑躅
楓林翠壁楚江邊,躑躅千層不忍看④。
開卷便知歸路近,劍南樵叟為施丹⑤。
【注釋】
①王謝家:六朝時,王家、謝家都是望族,常并稱,后代為高門世族的代稱。本詩指王進叔。②徐熙:五代南唐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工花鳥,與黃筌齊名,并稱“黃徐”。黃筌多畫宮中異卉珍禽,而徐熙多寫岸花水鳥,故時人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評。落墨花:徐熙用粗筆濃墨寫枝葉萼蕊,略施色彩,不掩筆跡,而氣韻生動,人稱“落墨花”。③“倚竹”兩句:自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翻出。④躑躅:杜鵑花的別名。⑤劍南樵叟:指畫家趙昌,他是四川廣漢人,一說劍南人。
【評說】
這三首詩選自蘇軾《蘇東坡全集》后集卷七。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八七、八八著錄此三詩,分別題為《王進叔所藏徐熙杏花》、《題趙昌芍藥》、《題趙昌躑躅》。“路近”,《詩類》作“客路”。
王進叔是蘇軾的朋友,他在宋哲宗元符三年(1106)出任嶺南監司。這一年八月,蘇軾自儋州渡海至廉州,又經容、藤州,到達廣州,與王進叔相遇。進叔自京城帶來許多書畫藏品,以便隨時賞鑒。他拿出一幅徐熙畫的《杏花》,四幅趙昌畫的《四季花》,給蘇軾欣賞,東坡為此題了五首詩,每畫一首。這里選評五首詩中的第一首《徐熙杏花》、第二首《趙昌芍藥》、第三首《趙昌躑躅》。
《徐熙杏花》的前二句,是五首詩的總述,交代了王進叔攜書畫到廣州的雅舉。第三、四句才繞回到徐熙的《杏花》圖上,先用頓筆,“卻因梅雨丹青暗”,梅雨天空氣濕潤,畫幅生出霉點,“暗”了丹青。結句才歸到正題上,經過揩拭,洗盡畫上的霉點,露出徐熙《杏花》的真面目,使詩人一飽眼福。
《趙昌芍藥》開端兩句,運化了杜甫《佳人》的詩句,迅即著題,描繪了畫面上芍藥的色澤、形貌和風神。趙昌所畫的這株芍藥敷采時,明潤勻薄,好像穿上“薄羅裳”,色彩素雅,楚楚動人。杜甫的《佳人》詩,敘述一位出身名門、迭遭厄運的淑女的一生遭遇,寄慨很深,陳式評此詩“末兩句(即‘天寒’兩句),則言佳人凄楚堪憐,清操自得也”(《杜意》)。蘇軾運化這種藝術意想入詩,正是巧妙融合物性和人情,將自己的堅貞清正的孤高情操賦予芍藥花。詩的后半首,蘇軾將近日揚州趨尚紅芍藥,與趙昌所畫的淡雅芍藥比照,寄托了另一種感慨。揚州盛產芍藥,天下聞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蘇軾語,說:“揚州芍藥為天下冠。”紅芍藥是芍藥的一種品種,北宋時揚州人崇尚它,成為當時的“時世妝”。蘇軾對待趙昌筆下的芍藥和揚州時尚的芍藥,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他特別愛重淡雅的芍藥,厭鄙紅艷的芍藥,并借花寄慨,辛辣地諷刺那些趨炎附勢、競愛“時世妝”的人。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深遠的寄托意蘊,帶給讀者以耐人尋味的藝術享受,使這首題畫詩呈現出鮮明的藝術特征。
《趙昌躑躅》是一首借著題畫,抒發懷鄉情思的詩篇。首二句點明畫上躑躅生長的地點。楓林映帶,千層杜鵑花開在長江邊的蜀山翠壁上。畫家是蜀人,畫上的躑躅是蜀山之花,當長久地過著羈旅生涯的四川籍詩人蘇軾看到這幅躑躅畫時,怎能不觸發起深深的思鄉情懷呢?“不忍看”三字,深刻地揭示出詩人觀畫時的深層心態。第三句,緊承上面的詩意,說打開趙昌的畫卷,便知從劍南到眉山歸路很近,詩人的想象力一下子飛到了故鄉。“劍南樵叟為施丹”,劍南畫家趙昌施用丹紅,點染出千層躑躅。結句,詩又回到畫面上,拍合畫題與全篇詩意。這首詩抒寫了詩人長期遠貶他鄉、思歸心切的真實情思,情味深長,是一首好詩。
上一篇:《王右軍》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畫松》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