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
華萼樓頭日初墮①,紫衣催上宮門鎖②。
大家今夕燕西園③,高爇銀盤百枝火④。
海棠欲睡不得成⑤,紅妝照見殊分明。
滿庭紫焰作春霧,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譜《霓裳》試初按⑥,內使頻呼燒燭換。
知更宮女報銅簽⑦,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飲終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憂風露漸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嬌。
琵琶羯鼓相追續⑧,白日君心歡不足。
此時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⑨。
姑蘇臺上長夜歌⑩,江都宮里飛螢多(11)。
一般行樂未知極,烽火忽至將如何(12)?
可憐蜀道歸來客(13),南內凄涼頭盡白(14)。
孤燈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蕭瑟(15)。
【注釋】
①華萼樓:唐長安興慶宮中樓名,全稱為花萼相輝樓,是唐玄宗和諸弟會集、宴樂的地方。《新唐書·讓皇帝傳》:“先天后,以隆慶舊邸為興慶宮,于宮西南置樓,其西署曰花萼相輝之樓,南曰勤政務本之樓。” ②紫衣:穿紫色衣服的太監,地位在三品以上。《新唐書·車服志》:“以紫為三品服。” ③大家:古代宮中稱皇帝為“大家”,蔡邕《獨斷》:“親近侍從官,稱天子曰大家。” ④爇(ruo):燒。⑤海棠:這里以海棠喻稱貴妃楊玉環,樂史《太真外傳》云:“上皇登沉香亭,詔太真妃子。妃子時卯酒未醒,命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落,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是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今本《太真外傳》無,引自惠洪《冷齋夜話》卷一) ⑥《霓裳》:全稱為《霓裳羽衣曲》,傳為唐玄宗作。《逸史》:“羅公遠中秋侍明皇宮中玩月,以拄杖向空擲之,化為銀橋,與帝升橋,遂至月宮。女仙數百,練素霓裳,舞于廣庭。上問曲名,曰:《霓裳羽衣》。上記其音,歸作《霓裳曲》。”按,此曲本名《婆羅門》,自西涼傳入,經唐玄宗潤色,更名《霓裳羽衣曲》。⑦知更宮女:值班負責報告更點的宮女。報銅簽:古代無鐘表,用漏壺報時。宮中根據漏壺的刻度,以銅制簽籌報時。《陳書·世祖紀》:“每雞人伺漏傳更簽于殿下,乃敕送者必投簽于階石之上,令鎗然有聲。” ⑧羯鼓:古代羯族樂器,形如漆桶。楊貴妃善彈琵琶,唐玄宗善擊羯鼓,鄭處誨《明皇雜錄》云:“貴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園,音韻凄清,飄出云外。而諸王貴臣洎虢國以下,競為貴妃弟子。”樂史《太真外傳》:“時新來初進女伶謝阿蠻善舞,上與妃子鐘念,因而授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自旦至午,歡洽異常。” ⑨“此時”兩句:化用唐聶夷中《傷田家》:“我愿君王心,化為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⑩姑蘇臺:蘇州城西南有姑蘇山,山上有姑蘇臺,為吳王闔閭、夫差所筑。(11)“江都”句:此用隋煬帝故事,《北史·隋煬帝紀》:“上于景華宮征求螢火,得數斛,夜出游山,放之,光偏巖谷。”江都,即揚州,隋代改揚州為江都郡。李商隱《隋宮》:“于今腐草無螢火”,即用此典。(12)烽火忽至:唐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自漁陽起兵反,此即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13)蜀道歸來客:指幸蜀避亂歸來的唐明皇。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兩京收復,明皇始歸長安。(14)南內:即興慶宮。唐玄宗歸京后,先居于興慶宮,后遷至西內太極宮。(15)“梧桐”句: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
【評說】
本詩選自高啟《高青丘集》卷八、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三九。
高啟(1337—1374),明代詩人,字季迪,號青丘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洪武年間,應召纂修《元史》,擢為戶部侍郎,啟懇求辭官歸故里。后為蘇州知府魏觀撰寫《郡治上梁文》,觸怒朱元璋,被處腰斬極刑。高啟工詩文,詩風清新雄健,高華俊逸,是明初的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齊名,被稱為“吳中四杰”,有《高青丘集》。
高啟為《明皇秉燭夜游圖》題詩,有二首,《高青丘集》卷一八有《秉燭夜游圖》,云:“內家持燭盡紅妝,仗入華清看海棠。羯鼓聲中春夜短,君心何暇照逃亡。”這是絕句詩,短小精練,情韻悠長。與本詩相較,詩人用兩副筆墨,寫同一題材內容,題旨相仿,而寫法卻有極大的差異,體現出長、短篇詩歌體裁的不同審美特征。
本詩是二十八句長篇七言古詩,詩的前十六句,極意鋪陳,細致生動地描繪了畫面上唐明皇徹夜歡娛、沉緬于歌舞聲色的場面。詩人依次寫出“燕西園”、“高爇銀盤”,點明明皇秉燭夜游意,接著描寫貴妃出行,光彩照人,庭內燈火通明,蠟燭紫煙,彌漫如春霧。進而,隨著《霓裳羽衣》舞曲的節奏,宮女翩翩起舞,歌舞不休,醉飲終宵。在鋪敘過程中,插入唐明皇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只憂風露漸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嬌”,更深化了諷刺唐明皇荒淫昏聵的力度。
“琵琶羯鼓”以下四句,是全詩的“過脈”,起著承上啟下的結構作用。“琵琶羯鼓相追續,白日君心歡不足”,言唐明皇還嫌白日歡娛不能滿足,他和楊貴妃又參預這場夜間歌舞活動,親自彈奏樂器,這是對上段秉燭夜游詩意的總結,起“承上”的作用。“此時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檃括聶夷中詩意,批判唐明皇只顧自己歡樂,哪里會想到老百姓的苦難生活。這兩句開出下文的觀畫感慨,起“啟下”的作用。
最后八句為第三段。詩人從唐明皇想到吳王夫差、隋朝煬帝,夫差勞民傷財修筑姑蘇臺,以供長夜歡歌,煬帝遍搜螢火蟲,以備夜游之用。他們和唐明皇一樣,“一般行樂未知極”,到頭來引來戰火,招致殺身亡國之禍。唐明皇雖然沒有身亡,卻也落得個晚年的悲慘命運,被兒子肅宗軟禁在興慶宮內,孤獨、衰老、凄涼,全詩以景結情,含蘊深遠,與前半首歡樂場面的渲染,形成強烈對照,而詩人的一切議論、情感,盡在不言之中。
鑒賞這首詩的朋友,對詩的分段、分層往往會有不同意見,產生分歧意見的源由在于“以意分段”。我們認為,按照高啟慣用的平仄交叉用韻的方法分段,再參照詩歌內容,便不會產生歧義。全詩二十八句,每四句換一次韻,平仄韻交替,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前四句用上聲二十哿韻,次四句,用平聲八庚韻,再次四句,用上聲十五翰韻,最后四句用平聲二蕭韻,這一段鋪寫唐明皇秉燭夜游場景,叩應畫題。第二段四句為過渡段,入聲一屋、二沃通押。第三段前四句用平聲五歌韻,后四句,入聲四質、十一陌通押,寫出觀畫感慨。鑒賞長篇古詩,不能不知道用韻的規律,否則難以把握詩人開合變化、頓折奪換的藝術手段和審美特征。讀高啟的《明皇秉燭夜游圖》詩,益發明白這個道理。
上一篇:《懷素上人草書歌》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李君貺借示其祖西臺學士草圣并書帖一編二軸,以詩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