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騾說
劉大櫆
乘騎者皆賤騾而貴馬。夫煦之以恩(1),任其然而不然(2),迫之以威使之然(3),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謂賤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于其心(4),而堅不可拔者(5),世之所謂貴者也,然則馬賤而騾貴矣(6)。雖然,今夫軼之而不善(7),槚楚以威之而可以入之善者(8),非人耶(9)? 人豈賤于騾哉? 然則騾之剛愎自用,而自以為不屈也久矣。嗚呼! 此騾之所以賤于馬歟?
〔注釋〕(1)煦:溫暖。(2)任其然而不然:不加強迫,讓它自動這樣做,它卻偏不這樣做。然: 這樣。(3)迫之以威: 以威力強迫它。(4)行止: 一言一行,一舉一動。(5)拔: 移易。(6)“然則”句:如此說來,應(yīng)是馬賤騾貴。(7)軼:通“逸”,放任。(8)檟(jiǎ)楚:用于笞打的一種刑具。(9)非人耶: 不就是人嗎?
〔鑒賞〕韓愈的《馬說》是人們熟悉的一篇著名雜文,它的主旨在慨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為人才遭到壓抑鳴不平。時間過了九百多年,清代的劉大櫆寫了《騾說》,談如何看待人才,也有獨到見解。但評介不多,知道的人較少。其實,劉的《騾說》,完全可與韓的《馬說》媲美。
兩篇的特點都是短小精悍,全文均不足二百字; 兩篇所闡述的都是“人才”這個重大主題,都具有社會意義; 兩篇文字都有起有伏,跌宕多姿; 但兩篇闡述角度不同,各有新意,無雷同之弊。這給我們帶來這樣啟示: 表現(xiàn)同一主題的文章,要從多種角度著筆。
《馬說》和《騾說》,都短小精悍。其寫作特點之一是“開門見山”,不繞彎子,不用套話。《馬說》落筆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騾說》落筆是“乘騎者皆賤騾而貴馬”,直接提出論題的要點。《騾說》的開頭,又象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讀孟嘗君傳》用“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開篇,是概括出所要“論”的主要之點。這樣開頭,便于后面行文有針對性地展開。劉大櫆要為“騾” “翻案”,要說明“騾貴馬賤”,他遂先概括地引述“乘騎者皆賤騾而貴馬”這一傳統(tǒng)的看法,然后針對這一看法展開論述,顯出他與世俗之見所不同處,產(chǎn)生言簡意豐的效果。
凡文貴有新意,尤其是短小的雜文,更是以新意取勝。《馬說》的生命力在于新。這個“新”,就是講了 “伯樂”與“馬”的關(guān)系,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好象顛倒了關(guān)系,其實,韓愈也知道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他接著才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就是說,千里馬雖是客觀存在的,但沒有伯樂的發(fā)現(xiàn),千里馬也只好當普通馬使用。這樣說,就有新意。劉大櫆的《騾說》的生命刀也在于新。這個“新”,就在于講出“騾貴馬賤”,與一般人的看法相反。騾為什么“貴”,因為它不屈服于威勢,“行止出于其心”,“堅不可拔”。本來,騾不易馴服,從駕馭者來說,騾確實不如馬,但作者正利用這一點,把它突出出來,加以發(fā)揮,使其人格化。對騾的頌揚,出乎人們所料。它不是“老生常談”。說馬賤,也是從馬的馴服性這方面做文章。馬為什么賤?它“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從馬要用鞭打才馴服,說明它賤,這也有了新意。而且,作者把騾、馬與人聯(lián)系起來,就是說,人“軼之而不善,檟楚以威之而可以入之善者”,也是要在刑罰之下才不做壞事。這種自然的聯(lián)系,使文章的社會意義更為明確。說“騾”,實際在說“人”。
從行文看,文章雖短,但曲折起伏,余味無窮。頭一句,寫“乘騎者皆賤騾而貴馬”,是平中見奇。因為這一句處于關(guān)鍵地位,是辨疑的對象。有這一句,后面的文章才能自然展開。接著講“世之所謂賤者”和“世之所謂貴者”兩種情況,即當時人們關(guān)于貴、賤看法的“社會標準”,然后按照這種標準來衡量,說明馬之所作所為是賤而不是貴,而騾則是貴而非賤。這就反駁了“乘騎者”的傳統(tǒng)看法,否定了“賤騾貴馬”說。然后,從騾、馬講到人,說人也要有刑罰才肯從善,人豈不是賤于騾嗎? 最后又用“剛愎自用”這個貶義詞語來說明人們“賤騾貴馬”的原因;實際是以反語進一步證實騾的倔強。最后幾句,作者不用判斷句,而用疑問句,表示了一種不確定的意向,含蓄而深刻。從寫作技巧看,此文確有轉(zhuǎn)折變幻之妙。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談到文章貴簡、貴變、貴平中有奇等原則,在這篇短文中已見之實踐。
那么,劉大櫆為什么要寫《騾說》,這恐怕同他自身的遭遇有關(guān)。劉大櫆屢次應(yīng)試未成,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憤世嫉俗,不乏罵世之作,其性格也屬“堅不可拔者”。而世人卻總是不喜歡、不理解這種桀驁不馴的人,所以,他懷才不遇。如何正確對待這類有才干而不馴服的人,就成為能否起用人才的一個大問題。《騾說》正是基于這種不滿而發(fā)的,那憤憤不平之意,隱伏于頌騾貶馬的文詞之中。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駒支不屈于晉》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漢高帝·高帝求賢詔》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