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高蹈翰墨場,江南李氏洛下楊。
二人歿后數來者,西臺唯有尚書郎。
篆科草圣凡幾家,奄有漢魏跨兩唐。
紙摹石鏤見仿佛,曾未得似君家藏。
側厘數幅冰不及,字體欹傾墨猶濕。
明窗棐幾開卷看,坐客失床皆起立。
新春一聲雷未聞,何得龍蛇已驚蟄。
仲將、伯英無后塵,邇來此公下筆親。
使之早出見李衛,不獨右軍能逼人。
枯林棲鴉滿僧院,秀句爭傳兩京遍。
文工墨妙九原荒,伊洛氣象今凄涼。
夜光入手愛不得,還君復入古錦囊。
此后臨池無筆法,時時夢到君書堂。
宋初書法家李建中之孫(李君),曾將收藏其祖珍貴的墨跡借給詩人兼書家黃庭堅觀賞,黃庭堅賞畢歸還,并贈之以詩。這首論書詩主要贊賞了李建中草書、篆書藝術。貺(kuang),賜與,為禮貌用語。西臺學士,即李建中,他官至工部郎中,因喜洛陽風物,曾屢請任職西京留司御史臺,故而人稱“李西臺”,其生平事跡見李建中《題洛陽華嚴院楊少師書壁后》一詩賞析。
詩的第一至四句為第一層。高蹈,突出、崛起。翰墨,指書法。歿,去世。當時,指五代至宋初。這四句是說,當時崛起于書壇的,是江南的李煜和洛陽的楊凝式。李煜,五代時南唐國主,字重光,世稱李后主,能詩文、音樂,尤以作詞著名。他也喜好書畫及其收藏、品評。其書法儉而不枯,得瘦險之美,被稱為“金錯刀書”。南唐國都在金陵(今江蘇南京),所以詩中說“江南李氏”。在五代這個書法沉寂期,高蹈于書壇而更值得稱道的,當推承前啟后的著名書法家楊凝式,其生平事跡見楊凝式《題懷素酒狂帖后》、黃庭堅《跋楊凝式帖后》二詩賞析。黃庭堅在本詩中認為,李、楊二人去世后,點數后繼而起的書法家,只有李建中這位尚書郎(李曾任工部郎中)了。這一層敘述五代至宋初杰出的書家寥若晨星,以突出李建中書法的歷史地位。
第五至八句為第二層。篆科草圣,這里指杰出的篆書和草書。奄,覆蓋、包括。 《詩·大雅·皇矣》: “奄有四方。”這一層意為:從歷史上看,著名的篆、草杰作總共有幾家,它們囊括了漢、魏,跨越了兩唐(唐代及五代后唐),但是這些作品歷經用紙摹拓和以石鏤刻,至今已只能見其仿佛,沒有能像李君家所珍藏的李建中墨跡那樣見得真切,生動傳神。這層是以漢魏至唐書家名作的稀少和失真,來突出李君所藏其祖的書法作品的價值。第一、二層都是以歷史來加以襯托,但又一層深似一層。
第九至十八句為第三層。側厘,紙名,亦作“側理”、“陟厘”,即苔紙。 《拾遺記》: “南(南越)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紋理)縱橫邪(斜)側,因以為名。”棐幾,用榧木制成的幾桌。 《晉書·王羲之傳》: “棐幾滑凈。”床,坐榻。
李建中在側厘紙上所書的數幅篆書,為李陽冰所不及。李陽冰是唐代著名篆書家,參見胡志道《黃帝祠宇李陽冰篆在縉云山》一詩賞析。黃庭堅在這里以李陽冰來襯托李建中,這句又是應承上文的“篆科”和“兩唐”。
黃庭堅又看到,李建中的書法,字體傾側,略帶欹勢,跌宕多姿,其墨跡猶新,似乎濕而未干。這句呼應上文的“紙摹石鏤見仿佛,曾未得似君家藏”。黃詩又說,借助于明窗凈幾,將李建中書作開卷觀賞,賓客們無不起立,離開了他們的凳榻。再看紙素之上,龍蛇飛動,于是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現時還沒有聽見一聲春雷,天氣尚未轉暖,驚蟄這個節氣也還未到,怎么龍蛇之類冬眠的動物已驚醒而出來活動?……
接著,詩人又轉換視角,再次以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來比擬。仲將,即韋誕,三國魏書法家,見顧況《蕭鄲草書歌》賞析。伯英,即張芝,東漢書法家,創今草,世稱“草圣”。黃庭堅說,漢魏著名書法家張芝、韋誕,無人步其后塵,繼其事業;近來只有此公——李建中下筆揮毫,與他們相親近。如果讓李建中早生數百年,能夠見到李衛——東晉汝陰太守李矩之妻衛夫人(參見楊凝式《題懷素酒狂帖后》一詩賞析),那么,就不只會讓王右軍一人在東晉書壇上和爾后書史上咄咄逼人了,因為王羲之早年是從衛夫人學書的。至此,詠書詩評價李建中書藝的高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第十九至二十二句為第四層。兩京,宋代以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為“兩京”。九原,即九州,古代的中原地區。《國語·周語下》: “汩越九原”。伊洛,伊水和洛水,兩水匯流,故常連稱,多指伊洛流域,古代此地曾頗興盛。《國語·周語上》: “昔伊洛竭而夏亡”。這一層是說,李建中不但擅書藝,而且有詩才。李建中詩作多散佚, “枯林棲鴉滿僧院”,當為李建中詩句。黃庭堅說,這類秀雅的詩句,當時人們爭相傳誦,遍及兩京。而今,李建中那種工致的詩文、精妙的墨跡都看不到了,偌大的九州幾成荒漠;伊洛地區興盛的氣象,在今天也變得一片凄涼。這一層在寫作上,既聯系李建中工于詩文來贊美其書法,又是用今昔對比的夸張寫法,以今天詩苑書壇的不景氣,來反襯李建中“文工墨妙”對宋初藝林的影響。
最后四句為第五層。夜光,傳說中夜里能發光的明珠。任昉《述異記》: “南海有明珠,即鯨魚目瞳,鯨死而目皆無精,可以鑒,謂之夜光。”錦囊,用錦制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詩稿、書畫或機密文件。這一層緊接上層,在“文工墨妙”不可得見而造成的“伊洛氣象今凄涼”的情況下,能得見李君所珍藏的李建中墨跡,這猶如稀世的夜明珠在握,愛不釋手,但是,終于不能得到,只能還給李君,讓它再回到古錦囊里去。黃庭堅感慨地說,從此以后臨池學書,已沒有筆法可循了,只能時時在夢中來到李君的書堂……詩寫到這里,戀戀難舍之情,夢寐以求之意,已溢乎其辭,贊頌李建中書藝的題旨也就非常突出,而又意味深長。
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地贊頌詠嘆,使讀者對李建中書藝有多方面的認識與感受,這是黃庭堅這首長篇詠書詩重要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明皇秉燭夜游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李潮小篆八分歌》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