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彌遜《云門道中晚步》宋山水詩鑒賞
李彌遜
層林疊巘暗東西,山轉(zhuǎn)崗回路更迷。
望與游云奔落日,步隨流水赴前溪。
樵歸野燒孤煙盡,牛臥春犁小麥低。
獨(dú)繞輞川圖畫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這首詩寫漫步在山道中的感受,寫得新鮮輕巧,饒具詩情。
云門即云門山,又名東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南。詩人不是站在云門之外寫云門,而是行在云門道中寫云門,因此所寫便不是云門的外觀,而是云門的里奧,是不走在那參差盤曲的山道中便不能得知、不能體驗(yàn)的那一面。
詩人一落筆便抓住了云門山的主要特點(diǎn): 山巒層疊,高高低低;峰回路轉(zhuǎn),曲曲折折。兩句中一前一后的“暗”字和“迷”字,都是詩人的切身感受,不走在云門路上是體會(huì)不到的。山中樹木蔥郁,隨著峰嶺的高低起落,層層疊疊,是處濃蔭掩映,明暗不一。“暗東西”顯出一種層次復(fù)雜的幽深的境界。下句用一“迷”字呼應(yīng),更從主觀感受上渲染出云門山道盤折、曲徑通幽的意境。
三、四兩句仍從詩人的感受出發(fā),以兩個(gè)動(dòng)作“望” 和“步”領(lǐng)起,寫山中所見的兩種不同景象: “望” 是寫遠(yuǎn)景: 目力所及,只見奔涌的浮云象是在追趕著西墜的夕陽,氣象開闊,十分壯觀; “步”是寫近景,卻又由近而推移到遠(yuǎn),沿山溪信步而行,流水潺潺,清冽喜人。
五、六兩句扣住題中的“晚”字,寫黃昏時(shí)候山中所見的特殊景象: 夕陽西下,勞動(dòng)了一天的人們已經(jīng)歸家了。打柴的人在山中燃起的野火,隨著他們的歸去,那一縷孤煙已經(jīng)慢慢地消散了; 而朝山外望去,田野里忙碌了一天的耕牛,也已歸臥歇息,那一片低矮的麥苗卻正顯露出青翠的春意。這里寫人、寫牛,不僅沒有破壞云門山幽深意境,反而將這山景點(diǎn)染得更豐富,更有詩意,更富于人間氣息。
輞川在今天陜西的藍(lán)田,風(fēng)景十分優(yōu)美,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在那里建造別墅,并畫過一幅《輞川圖》。詩人行走在云門道中,恍如置身于王維的輞川圖畫里。第七句是通過想象寫詩人為山景所陶醉,以及油然而生的欣喜之情。“獨(dú)繞” 二字與前面“山轉(zhuǎn)崗回”相呼應(yīng),不僅再次點(diǎn)示讀者云門山徑的盤曲,而目更傳達(dá)出一種自得其樂、流連忘返的情趣。末一句則申說這“獨(dú)繞” 的“獨(dú)”字,意思是: 在這曲折幽深的山道上,沒有另外的人,扶著我這白發(fā)醉翁的,僅僅是手中的一根青藜手杖而已。詩人是滿足,是惆悵?還是寂寞?他沒有說。但陶醉于這天然圖畫里的欣喜之情卻是溢于言外,想掩蓋也無法掩蓋的。如此收束全詩,余意不盡,不落俗套,新鮮而富于機(jī)趣。
上一篇:趙嗣晉《九華雨霽》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邱濬《五指山》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