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冬末同友人泛瀟湘》原文與賞析
杜荀鶴
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瀟湘。
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歸來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別衡陽。
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入帝鄉。
瀟、湘本是指二條水的名稱,因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合流,故常有此并稱。有時也通稱湘水。但這里指的是湘江。唐朝人寫瀟湘一帶風光的詩是很多的,杜甫、劉長卿、柳宗元、劉禹錫的詩中都摹寫過這里的山光水色。不過從總數上來說,以描寫春、秋天的景色為多。而此詩卻是描寫瀟湘的冬景。我們從詩題中的“冬末”及詩的開篇“殘臘”二字,便可探知此中消息。
從詩題看,作者是同友人一起泛舟湘水、瀏覽江南冬景的。故開篇二句,特意點明了他泛舟瀏覽的時間和地點,與詩題相扣。既然“殘臘”時節吟興最多,風光最好的是“瀟湘”,那么詩人自第三句開始,就順勢轉筆來寫該地的好處了。
但有趣的是,詩人先不著眼于瀟湘冬末的山光水色,卻偏說瀟湘的魚味鮮美。這話雖說得質直,卻很老實。因為人們每到一處游玩,有時是被此地風光景色打動,有的卻是被此地的風味小吃所吸引。從此詩的第三句看,詩人首先是被這里鮮美的肥魚吸引住了,所以他先寫魚的美味而不寫山水之美。從“就船買得”四字看,恐怕這些魚還是漁夫剛剛從水里捕捉上來的,怪不得使詩人覺得“偏美”。
如果第三句是寫的泛舟情況,那么第四句則是寫的登陸情況,其中“踏雪”二字便是明證。同時也說明當時瀟湘一帶剛飄過大雪,天氣是比較冷的。冒著大雪或嚴寒回到屋里,喝點兒酒暖暖身子,這在人們生活中是經常有的。從第四句的描寫來看,作者與友人當時正是這樣的情景。因是“就船買得”的鮮魚,又是泛舟瀟湘,接著又“踏雪歸來”,又是與友人共同飲酒,所以才覺得“酒倍香”。
如果說以上四句都是寫的泛游瀟湘的白晝情景,那么從第五句開始,則寫到黑夜了。其中的“夜深”二字便已點明。也許詩人與友人此時趁著酒興,仍在閑談; 也許此時友人早已進入夢鄉,而詩人則倚枕凝眸,正獨自靜聽著岳麓山上傳來的一陣陣猿猴的哀啼。而第五句所謂的“雁知春近別衡陽”,也是寫詩人夜深不寐所聽到的聲音。衡陽在瀟湘附近,南面有回雁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峰勢如雁回轉,相傳北地春盡,雁群便南飛,穿過洞庭、瀟湘,至衡陽而止,遇春再返回北方。因此時已是“冬末”,也就是意味著冬天即將過去了,故詩中說“春近”。那些雁群大概也已經感知到春天即將來臨,早已躁動不安,發出聲音,準備離開衡陽,重返北方。總之,猿蹄雁號,都是作者半夜里所聽到的聲音。
或許這些聲音引起了作者的故都之思,于是發出了最后二句的感嘆:還是明天再與友人多觀賞些瀟湘的江山美景,以便制作成新的詩篇,一起帶到京城去吧。
縱觀全詩,雖說是寫與友人一同泛游瀟湘,對山川美景簡直一概不寫,卻只寫魚、酒、猿、雁。但三、四句卻能見出詩人游興,五、六句又能引出詩人的故都之思,一興奮,一沉思,情緒不同,倒也如實記錄了詩人冬末與友人同游瀟湘的真情實況。
晚唐七律十分盛行,風格流派也不算少。若以淺近通俗論,杜荀鶴和李山甫可以說是這一流派的最特出的代表。從這首七律看,基本上與他的《雪》、《山中寡婦》等七律一樣,語言都很淺顯,不用典,不飾彩,簡直白如說話,令人一看就懂; 但也使人不得不承認他的自然流暢之處——這正是杜荀鶴這首七律的特點,也正是杜荀鶴七律的一般風格。七律本宮廷應制之作,高華偉麗,多富貴氣,到杜荀鶴手中,竟如此通俗,若天壤之別,這不能不說是個大發展,大變化。
上一篇:蘇軾《八月十五日觀潮(其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鳳凰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