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綽《八聲甘州》原文與賞析
黃孝綽
暮登雞鳴寺遠眺
渺昏鴉萬點古臺城,倚欄看神州。俯明漪如鏡,僛弱柳, 搖曳清秋。 隱約叢荷深處, 三兩采菱舟。嗚咽南朝水,依舊東流。記得年時俊賞,正菊黃載酒,吟嘯登樓。奈鐘聲換世,籠壁舊題留。共闍黎禪天閑話,笑解人冷眼有沙鷗。漁歌起,正平湖晚,夕照初收。
雞鳴寺是南京的風景名勝之一。早在南北朝時,這里就已建立寺樓,自明代洪武二十年 (1387) 正式以雞鳴寺命名之后,遂相傳至今。由于該寺座落在雞鳴山上,北面是玄武湖,東面是紫金山,故自明、清以來,文人騷客總愛到此登高遠眺,飽覽一下四處風光。有的則以詩詞抒發了自己當時的感受。此詞便是其中的一首。
由于古代詩詞有著嚴格的格律規定,所以古人作詩詞,起句先寫何物,雖然有時有一定的匠心或結構安排,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仍多是為了順應格律的限制和需要,讀起來更和諧通暢一些,無所謂謀篇布局,如辛棄疾《南鄉子·北固亭懷古》開篇云:“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是先寫看,后寫景; 而此詞的開篇云:“渺昏鴉萬點古臺城,倚欄看神州。”是先寫景,后寫看。這無所謂誰好誰壞,全都是為了適應各自所選詞牌的平仄需要。不過,平心而論,此詞的開篇第一句景色描寫,的確是寫得好,僅此一句,便足以宛然入畫,勾勒出當時暮色中古南京城里烏鴉萬點,一片迷茫的荒寂景象。其實,這里的“渺”字是可有可無的,全是為了詞牌平仄的規定而加添進去的。不過,就加與不加而言,當然是加上更好,因為作者是在黃昏暮色之中登寺遠眺的,望去一片渺茫,所以加在句首,有點句和以字概句的作用。
站在雞鳴寺頂上真可以說是有無限風光,但使作者最感興趣的,恐怕還是北面的玄武湖。于是作者環顧了四周以后,最終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玄武湖上。因玄武湖就在雞鳴山下,離雞鳴寺很近,而湖總比山低,故作者用一“俯”字,交待了玄武湖與雞鳴寺的地理位置。而“明漪如鏡”四字,則極寫玄武湖水的清澈美麗,雖有排排細小的水紋,但遠望去仍清如明鏡。至于在湖邊的一排排揚柳樹,在微風的吹拂下,如同喝醉了一般,都在不停地搖擺。而“搖曳清秋”四字,則又巧妙地點明了作者登寺遠眺的季節。正因是清秋暮色之中,所以荷花叢中的采菱小舟,只是隱約可見。這兩句寫得十分入神,說明作者的目光又移向更遠的地方。“深處”,正見其荷花之廣之大,“三兩”,正見黃昏時人跡之少之稀。因玄武湖在南朝建都金陵時就是著名勝地,故作者在此又稱其為“南朝水”。這里的“嗚咽”、“依舊”等詞,都含有很深的懷古之情和悲慨成分。
如果說上闋是作者登寺倚欄、極目遠眺時的即興寫景,那么自下闋開始,作者便追溯起自己過去的游歷情景,“記得”二字便是明證。那時作者正是風華正茂的青年,從“菊黃載酒”四字看,那年也是一個清秋時節,作者風流倜儻,曾“吟嘯登樓”。以下“奈鐘聲換世”二句,則是用的一個典故,據《唐摭言》記載:“王播少孤貧,償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餐。諸僧厭忌,播至,已飯矣。”過了二十四年,“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游,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揚州就在南京附近,因此作者在雞鳴寺遠眺時想起唐人王播的事也是很自然的。王播在孤貧時,和尚們故意不給他吃飯,王播只得忍餓題詩,等他功成名就,做了大官、和尚們馬上另眼相看,即使對他過去題寫在壁上的舊詩,也都用碧紗籠罩了起來。作者正是通過王播做官前與做官后在惠昭寺的不同遭遇,抒發了對人間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感嘆。
下句中所謂的“闍黎”,用的是梵語,又稱“阿闍梨”,指僧徒之師。這就是說,以上所說的包括王播在內的一切,早都已成了寺廟中僧人們流傳的佳話,而能理解和明白其中道理的,恐怕只有那些在身邊來回飛翔、冷眼旁觀的沙鷗了。正當作者在凝神默想的時候,這時遠遠傳來陣陣漁歌的晚唱之聲,夕照的余輝也已漸漸消失在玄武湖上,黑夜快降臨了。
此詞由登寺遠眺的眼前景色,追憶到過去的人世滄桑,又由過去的世態炎涼,至末尾又回復到現實中的眼前景色,回環往復,十分自然; 通篇又都不離題目中的“暮”字,且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一股人世滄桑的今昔之感,頗為動人。
上一篇:吳均《八公山賦》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蘇軾《八月十五日觀潮(其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