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采桑度(選五首)·其一》原文與賞析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女兒采春桑,歌吹當初曲。
《采桑度》曲,據 《舊唐書 ·音樂志》載,是由原 《西洲曲》演化而來,大約產生于南朝梁以后。顧名思義,該曲詞意都與采桑養蠶的生活有關,又多數為村姑在采桑時所唱的情歌。《蠶生春三月》便是一首少女初采春桑之曲,歌中顯示出采桑女的歡趣,并隱露出女孩情竇初萌的內心騷動。
誠如朱自清先生在《春》文所贊美,“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首句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連用兩個 “春”字,勾勒一派生機旺盛的景象,并沁出桑女治蠶的喜悅。三月春蠶正肥時,它極富生命力,如同新生的娃娃一樣可愛喜人,它寄托著桑女的心愿。春桑含綠最濃日,“綠”色是生命的顏色,又如同喂養 “蠶娃”的乳汁。“蠶娃”長大可以變成絲,變成綢,變成女人身上漂亮的衣裳,還可以化作金錢,化作洞房花燭,因此它維系著桑女的未來與希望。
那么,采桑女對“蠶娃”的鐘愛,應當歸結為對生活本身的熱愛,是對未來幸福的憧憬。然而,對于一個女人,尤其對于待嫁的少女來說,她們最大的憧憬莫過于得到愛情。祈求上蒼賜給如意郎君,此為青春女性的普遍心理。歌中后句“女兒采春桑,歌吹當初曲”,便是以女性特有的心態為基點,寫出春情萌動的舉措。“歌吹”,即指歌唱吹奏; “初曲”是說 《采桑度》的開頭引子樂曲。此處明寫在陽春三月時,采桑間歇之余,男子吹笙,女子歌唱,桑林間響起《采桑度》引曲,坦現出桑農們快樂的生活。經過一個冬天的壓抑與困頓之后,桑林蘇醒了,春蠶復活了,而暗筆卻道出了人性也和蠶子桑芽一樣,在悄悄萌動,在滋生勃發,使春情借助 “歌吹”“初曲”宣泄而出。可以想見,此時的吹笙男兒,定會把笙音吹奏得格外清亮;唱歌的女子也準要將歌聲唱得分外柔婉。這歌聲與笙音的繚繞交響,恰出自男女情感的撣擊。難怪古人把 “桑中” (見 《詩經 ·鄘風 ·桑中》 “期我乎桑中”句) 作為情人幽會的隱語,原來桑林便是古代男女幽會的理想之所。
這樣一幅生動的 “春桑樂采圖”,句句透射春意,字字含著喜氣,全歌溶化在新境,竟不露一個 “情”字,卻使春意所生,喜氣所通,新境所為都緣于此上。歌中結構吐遞進式,由 “春蠶”引出 “春桑”,由 “春桑”帶出“桑女”,又由 “桑女”再攜出 “桑歌”。四句的排設,如行云流水,自然曉暢。通觀全曲,不失為南朝樂府詩中的上品。
上一篇:《唐代民歌·伊州歌·入破第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祓禊曲(三首)·其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