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陶《天津橋春望》原文與賞析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夜鶯銜出上陽花。
這是一首描繪唐代東都洛陽皇城一帶景物的詩。當時洛陽是僅次于京都長安繁華熱鬧的大城市。有“天漢之象”之稱。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也因為它在都城洛陽,有天河津渡的氣象而得名。其時天津橋一帶,高樓林立,垂柳成陰,景色優美,風光宜人。唐代的許多帝王,為了享樂、每每頻幸東都。可以說東都洛陽繁華之日,正是大唐帝國興盛之時。安史之亂使洛陽兩遭兵火災禍,唐朝也從此一蹶不振,帝王也不復東幸。舊日宮苑從此荒廢了,唐王朝國勢日漸衰落,危機四起,已走向了日暮窮途的道路。生活在晚唐的詩人雍陶,一天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一片殘敗景象,撫今追昔,滿懷吊古傷今,盛衰興亡之情,寫下了這首動人的絕句。
詩一開始兩句,先寫天津橋一帶自然界的美好風光。洛水自天津橋下穿過,紅霞倒映水中,色彩無比濃艷; 在天津橋畔一帶,翠柳如煙,枝條斜拂水面,春風中不斷飄蕩,真是風光宜人。詩的最后兩句,寫山河依舊,人事卻非,引人不勝今昔之感。詩人說當年的巍峨宮殿猶存,但千官迎駕的場面,皇帝的車子再不見來了,如今是殿門緊閉,氣氛冷落。曾經是日歌夜舞的上陽宮,現在也只有夜鶯叼著一片殘花從上陽宮飛出來,尋覓春光。這末一句寫的含蓄深沉,余情不盡。這里的“上陽花”是實寫上陽宮里的名花,也是暗寫上陽宮里被幽禁多年的宮女。“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白居易《上陽白發人》),宮女們春天的生活是何等寂寞呵。雖然,人、花同樣寂寞,但人不能象花一樣常紅。正如劉希夷的詩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自然界的春天去而又來,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詩人對東都的冷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帝國的興衰,寄寓了深思,有無限的感慨。
上一篇:岳鐘琪《天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袁宏道《天目(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