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鐘琪《天山》原文與賞析
岳鐘琪
偶立崇椒望,天山中外分。
玉門千里月,鹽澤一川云。
峭壁遺唐篆,殘碑紀漢軍。
未窮臨眺意,大雪集征裙。
岳鐘琪曾數次出塞,一生在軍旅中度過,塞外奇景吸引著這位戎馬倥傯的將軍。故而行軍所到之處,于軍務之暇,亦多吟詠。時值清代盛期,加之平叛戰爭順乎民意,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故其詩感情豪邁,境界開闊,風格雄渾。《天山》這首七律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此詩作于屯兵巴里坤時,是一首登臨寄慨之作。此處天山,指哈密境內的北天山,又稱時羅漫山。這里蒼山負翠,峭壁聳立,與巴里坤湖水遙相映襯,又是古代由哈密至巴里坤的必經之路,所以過山者亦多題詠。
首頷兩聯寫登高遠望。崇椒: 高山頂。作者登上時羅漫山頂,只見高聳的山巒成為中外的分界。回望玉門關內明月千里,感慨頓生,這里包含著多少行軍的艱辛、思鄉的深情! 向前望又看到另一種景象:“鹽澤一川云。”鹽澤: 這里指巴里坤湖。因湖產食鹽,故云。前方巴里坤湖上,天水相接,一片蒼茫。這既是寫實,又有象征意義,作者由此想到這次進擊準噶爾的前景如何呢?“千里月”寫路途之遙,“一川云”寫空間之闊,很有特色,同時在寫景中透露出思鄉之情與對戰事的思索。
頸聯仍是望中所見,既寫景又抒情。陡峭的石壁上有唐代的篆刻,殘缺的碑文記載著漢軍的功績。“唐篆”: 當指姜行本紀功碑。碑述貞觀十四年 (640) 侯君集率軍平高昌之役攻奪伊吾時羅漫山事,碑現藏新疆博物館。“殘碑”: 指裴岑碑。雍正七年 (1729) 發現于巴里坤石人子地方。碑述東漢永和年間,敦煌太守裴岑率郡兵敗匈奴王呼延王壽,刻石立祠紀功。碑現藏新疆博物館。這里承接前句,用“唐篆”、“殘碑”表達了清軍必勝的信念。這次戰事將會如何呢? 回答是,也將會像漢唐的軍隊那樣,取得勝利,于此再刻石紀功。如果說前面的“千里月”、“一川云”還有思鄉及迷茫情緒的話,那么這里只有坦然豪邁之情了。最后兩句“未窮臨眺意,大雪集征裙”,寫出詩人此時情趣正濃,精神振奮。大好山河及英雄業績引起作者的遐想、深思,表現出必勝的信心。大雪已漫天飛舞,落滿征衣,但詩人的豪興絲毫不減,在寫景中突現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全詩緊緊扣住一個“望”字來寫。以登高遠望開始,以“臨眺意”未減作結,其中又以“望”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結構謹嚴,情景融為一體,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上一篇:龔自珍《天壽山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雍陶《天津橋春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