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渤《留別隱山》原文與賞析
李渤
如云不厭蒼梧遠,似雁逢春又北歸。
惟有隱山溪上月,年年相望兩依依。
在《石鐘山記》中,被蘇軾譏笑為“陋者”的李渤,實際上是個博學多才的詩人。當時人稱他為“李萬卷”。這首《留別隱山》詩,就是他以御史中丞出任桂州 (今桂林) 刺史時,在一次游覽了桂林名勝隱山之后,留下的一首感情深摯的作品。原詩題刻在隱山北牖洞口的東壁上。現(xiàn)在該石刻已不復存在了。
隱山,在桂林城西二里多處,本名盤龍崗。據(jù)說過去在它周圍有一片寬闊的水面,人稱為西湖。后來,西湖干涸了,盤龍崗卻依然存在,只是由于林木掩隱而鮮為人知。到了唐敬宗寶歷元年 (825),桂林一帶風調(diào)雨順,糧豐米足,身為刺史的李渤公暇無事,便邀集朋友“以泉石為娛,搜奇訪異,獨得茲山。” (唐·吳武陵等《隱山游記》) 于是,便派人鑿石鋪路,挖池架橋,筑置亭臺,種植花木,把個長年荒蕪的山崗裝點得“可以游目,可以永日”。(《隱山游記》) 與此同時,李渤還給山上的六個巖洞分別稱之為“朝陽洞”、“北牖洞”、“白雀洞”、“嘉蓮洞”、“夕陽洞”和“南華洞”,為隱山的開發(fā)花費了心血,作出了貢獻。所以,當他游覽完這座為自己首開其勝的名山后,一種難舍難分的感情便油然而生了。《留別隱山》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中寫出來的。
“如云不厭蒼梧遠”,詩一開首就直抒感情,而不摹景狀物。這是緊扣題目,單刀直入的寫法。詩人把自己比作出岫的白云,將內(nèi)心惓惓眷戀隱山,不情愿離去而又不得不離去的惜別之情和盤托了出來。這個“如云”句,是從《歸藏》所言“有白云出自蒼梧”的句子中生發(fā)出來的。詩人在這里不是要說“蒼梧”本身,而是要借蒼梧山來比喻隱山。指出自己這朵“白云”本來就是從“隱山” (李渤曾經(jīng)長期隱居深山) 中生出來的,現(xiàn)在要飄然而去了,當然不會厭煩它的遙遠。言下之意是,詩人既熱愛自己親手開發(fā)的隱山,也希望得到再次歸隱的機會 (李渤是因為直諫而被貶到桂州任職的)。可是,現(xiàn)實已不允許詩人這樣了。他既不能長久逗留在隱山,也不知何時才有重新歸隱的日子。于是,“似雁逢春又北歸”一句就自然而然地緊接上來了。詩人說我會象大雁歸北那樣,只要逢上春天又會飛回來的。如果說,上句是在寫無可奈何的現(xiàn)實,那么這句就在寫誠心祈望的將來。詩人認為,隱山就象自己的家,目前離開它只是偶然的現(xiàn)象,將來回歸那才是必然的結(jié)果。所以,他似乎在安慰隱山,只要盼著將來,彼此就有再次相逢的機會。就這樣,詩歌通過這種欲留不能,要去不舍的感情刻畫,詩人那種依戀隱山的惜別之情,就生動深刻地表達出來了。在這兩句詩里,詩人采用了將人情物化的比喻手法,利用事物信守某種條件或規(guī)律(如云從山出,春雁北歸) 的固有特點,來表明自己熱愛隱山的不變深情,確實有一唱三嘆的效果。
在直接表達了自己對隱山的眷戀之情后,詩人又把筆鋒輕輕一轉(zhuǎn),改從隱山和自己的角度,來進一步表述自己的依依長情:“惟有隱山溪上月,年年相望兩依依。”詩的意思是,難舍難分的決不是單單詩人自己,還有“水石清拔,幽然有真趣”(《隱山游記》) 的隱山也按奈不住惜別的感情,它也同詩人一樣,年年望月寄情啊。望月寄情,是古人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所謂“今夜月光來,正上相思臺” (梁簡文帝《望月詩》),“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等等,都是望月寄情的名句。現(xiàn)在,隱山同詩人分別之后,能夠賴以表達彼此之間依依長情的東西,看來就只有那高照隱山清溪的明月了。這里,詩人通過隱山同自己可以年年對月相望、互寄深情的描寫,似乎給自己找到了感情的某種解脫或?qū)捨俊?墒牵屑氁幌胗謺l(fā)現(xiàn),這一描寫卻更增加了詩人對隱山的深切眷念,年年相望,年年思念,其中的深情就不言而喻了。在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到詩人一反前兩句將人情物化的表現(xiàn)手法,而采用了將物體人化的創(chuàng)作手段,以大膽的想象把山川人格化,使之富有人的感情色彩,以此來把自己對隱山的惜別之情,提高到更深的地步。這,就是本詩匠心獨運的地方。
至于詩人對隱山的惜別深情有沒有寄寓他對桂林百姓的熱愛?這個問題就有待我們的進一步發(fā)掘和體味了。
上一篇:廖燕《獅巖招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問陶《瞿塘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