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天壽山說》原文與賞析
龔自珍
由德勝門北行五十五里,曰沙河。沙河有城。出沙河之北門,實維廣隰,豐草肥泉。引領東拜,大山臨之,是為天壽山。明成祖永樂十年所錫名也。京師西北諸山,皆宗太行山,此山能不與群山勢相屬,有明尊且秩焉。自永樂至天啟十有二帝葬焉,謂之十二陵。獨景泰帝無陵。崇禎十五年,妃田氏死,葬其西麓。十七年,帝及周后死社稷,昌平民發田妃之墓,以葬帝后,因曰十三陵矣。山多文杏,春正月而華。山之勢尊,故木之華也先。山氣厚,故木之華也怒。山深,故春甚寒。深且固,故雖寒而不冽。其石其鹿,皆絕大。山之理如大斧劈; 山之色黝以文。山之東支,有湯山焉。其泉曰湯泉焉。山之首尾八十里。
龔自珍的這篇《天壽山說》 (一作《說天壽山》),全文僅三百多字,惜墨如金,一氣呵成; 文意簡潔精練,內容優美奇詭,行文縱橫暢達,堪稱游記散文中的上乘佳作。
這篇文章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開頭至“尊且秩焉。”主要寫天壽山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并且說明了山名的由來,以及它不與太行山脈群峰相屬連的獨特形勢。這部分文字簡潔明快,絕無閑言贅語,也毫不拖泥帶水,開篇即展開記敘,首先以北京德勝門為起點,說從德勝門出去,往北走五十五里地,就是沙河,沙河這個地方還有古城的遺址。然后說出沙河古城的北門,乃是一片平曠的原野,那里有豐茂的草木和縱橫交匯的泉水溪流。從這里展目向東眺望,則面臨著一座大山,這座山就是天壽山,山的名字是明成祖永樂十年賜給的。接著筆鋒拓展開去,說北京城西北那眾多的山巒,都宗仰著太行山,與太行山相連,唯獨天壽山不與群山連接,故明代的皇帝們才尊奉并祭祀它。這一段記述是經過作者匠心安排的。開篇不從北京紫禁城寫起,而從德勝門寫起,因為德勝門是北京城的西北門,這樣寫就給讀者標示了天壽山的明確方位。如果從紫禁城寫起,不僅這種作用全然沒有了,而且有扯得太遠之弊,行文也顯得拖沓。沙河是由北京城去天壽山的必經之路,不可不記,然僅記其有古城遺址而已,至于沙河古城興廢變遷的歷史,則不必涉及。接下去“實維廣隰,豐草肥泉”同樣是極為簡練的筆觸,寥寥八個字,便描繪出一幅平曠遼闊的原野景色,這里草木豐茂,溪流交匯,其肥沃優美自然可見。而“京師西北諸山,皆宗太行山,此山能不與群山勢相屬”一句,則把天壽山獨特的形勢一筆點明,并且交待了“有明尊且秩焉”的緣由,為下文明代統治者選擇此山為皇家陵園的敘述作了鋪墊。
第二層,從“自永樂至天啟十有二帝葬焉”至“因曰十三陵矣”。這部分主要是追憶明十三陵的落葬情況。先寫自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遷都北京,選擇天壽山作為皇帝的陵園后,從永樂至天啟,也就是從成祖朱棣到熹宗朱由校,先后有十二個皇帝埋葬在這里,因此人們稱之為十二陵。這些陵墓有: 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鎮的裕陵、憲宗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載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接著交待了兩個特殊情況,一是“獨景泰帝無陵”,點明了代宗朱祁鈺被英宗朱祁鎮廢黜并幽殺因而無陵墓的原因,僅僅一筆帶過。然后比較詳細地記述了崇禎皇帝朱由檢陵墓的形成。崇禎十五年 (1642),思宗朱由檢的田妃死了,埋葬在山西側的腳下。十七年 (1644),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大軍攻進北京,統治中國達277年的明王朝至此滅亡,崇禎皇帝先殺死周后,然后自己在煤山自縊身死。昌平縣的老百姓便掘開了田妃的墓,埋葬了崇禎皇帝和周后,因此這里就叫十三陵了。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在客觀的追述中,寄慨了對明朝滅亡的復雜思想感情。龔自珍是鴉片戰爭前夜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我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生活在封建社會日趨衰亡崩潰的時期,認識到清王朝已進入“衰世”,岌岌可危了,因此要求“更法”、“改圖”,呼喚摧枯拉朽的“風雷”來臨,打開一個新局面。但是,他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改良主義的不徹底思想又使他受到局限,所以他一方面對明代宗室的腐朽表示鄙視,一方面對明朝的滅亡又有所惋嘆,從而流露出了復雜的世界觀。
第三層,從“山多文杏”至篇末。這一層主要寫天壽山的景物特征。天壽山上生長有許多的杏樹,到了每年入春正月的時候,滿山的杏花競相怒放,光彩爛漫。這是因為山的形勢獨特而尊顯,故樹木的花朵開放得就早一些,同時因為山的巒氣很醇厚,所以樹木的花朵開放得很大很茂盛。這里山很深,所以山里的春天還是寒意料峭的; 因為山很深,四面阻隔,堵住了強烈冷風的侵襲,所以雖然寒峭卻并不冷冽。天壽山上的石頭和野鹿,個頭都是極大的。巖石的紋路好像用巨大的斧頭劈開似的,斷層畢現; 巖石呈現出黑黝黝的顏色,使紋路更明顯。山的東側支脈有湯山,湯山有泉水叫湯泉。山的首尾綿延伸展有80里。這一段在層次和脈絡上十分清晰: 先寫天壽山的植物和氣候特征,再寫巖石的構造和顏色,然后寫山的支脈,最后總括山的范圍。這一層也不乏精彩之處,如“山多文杏,春正月而華。山之勢尊,故木之華也先。山氣厚,故木之華也怒。山深,故春甚寒。深且固,故雖寒而不冽。”連用幾個因果關系的復句,既寫出了山上植物和氣候的特征,又交待了形成這種特征的原因。盡管文字極為簡約,卻能夠用粗略的幾筆,勾畫出一幅優美、生動、鮮明的圖畫,創造出一種出人意表的意境。試看,當北國大地還是冰雪未融,寒風凜冽的初春時節,天壽山一帶卻寒而不冷,在醇厚濃重的巒氣籠罩中,滿山的杏花競相怒放,爭奇斗艷,這獨特的春天景色,該是多么迷人啊!
上一篇:王思任《天姥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岳鐘琪《天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