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縣道中口占
身名到此悲張儉,時世于今笑孔融②。卻怪登車攬轡者,為予灑淚問蒼穹③。
①鄒縣,今屬山東,明屬兗州府。 ②“身名”二句,張儉,后漢桓帝時士人,字元節,高平(故城在今鄒縣西南)人。因劾中常侍(宦官)侯覽不法,覽怒,下州郡捕儉。儉與孔融(亦魯人)兄孔褒有舊誼,乃逃亡至褒處,未遇。時融年十六,儉以其年少而不告,融見儉有窘色,謂曰:“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耶?”因留舍之。事見《后漢書?孔融傳》。③“卻怪”二句,后漢士人范滂,字孟博,征羌(故城在今河南郾城東南)人,與張儉同入《后漢書?黨錮傳》。為清詔使按察地方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因得罪宦官,大誅黨人,詔下急捕范滂等,滂即自詣獄,其母就獄與之訣。《黨錮傳》序云:“若范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但張儉因逃亡而未被害。轡,馬韁。按,后漢反抗宦官的黨人,與晚明反抗魏忠賢集團的士人,行事和節概頗多類似處。李詩這兩句意謂,當年登車攬轡的范滂,何必為我灑淚問天呢?實是以范滂自況。范滂死時年三十三,應升死時年三十四。
【說明】 天啟五年(1625),閹黨工部主事曹欽程劾李應升護法東林黨人,遂被削籍回里,但魏忠賢仍懷恨不已。次年,又借故逮應升下獄,至閏六月初二日殺之。死之前一日,寄詩別親友,遺書誡其子(子名遜之)。詩有云:“白云渺渺迷歸夢,春草凄凄泣路歧。寄與兒曹焚筆硯,好將犁犢聽黃鸝。”意謂從政不如務農,語亦沉痛。
上一篇:《袁中道》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鄭生至自泰山》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