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
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
相看掩淚情難說,別有傷心事豈知。
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這首詩的原題文字較長,是說明性的: “覽盧子蒙侍御舊詩,多與微之唱和,感今傷昔,因贈子蒙,題于卷后”。這是說,讀盧子蒙的舊作,發現其中有不少與元稹唱和之作,此時元稹已死,讀來令人感今傷昔,因而寫此詩贈給盧子蒙。
盧子蒙,名貞,是元稹的好友,與元稹多有詩唱和;白居易與元稹的關系更為密切,他們二十幾歲便相交,在華陽觀他們曾共同讀書,并在元和元年同科及第,在患難中二人互為知音,在給元稹的信中說, “今所愛者,并世而生,獨足下耳”。白居易此詩作于會昌元年(841年),元稹已早在十年前身故。此詩是借給元稹舊友寫贈詩悼念元稹的。
這首詩的首聯是說,早年就知道元稹有吟詠你的詩,你們是知心好友;對于朋友的朋友,本該早就相識才對,今日了解你的為人以后,深感“恨與盧君相識遲”了。這是把對于亡友的懷念之情,轉移于他的朋友身上。這種思想情態表明原有的友情深厚,不因人之生死而消歇,只是以不同形式在繼續表現著。
第二聯接著首聯的“早聞”,寫今日展讀盧子蒙舊卷中與元稹唱和詩的感懷。詩的重點仍在元稹身上,表明,詩卷中因為多有贈元稹的詩,作為他的朋友,感到特別珍貴。白居易在平易的敘述中,寄寓著深情厚意。
第三聯“相看掩淚情難說,別有傷心事豈知”,詩人把悲悼之情寫到了最為強烈地步。詩人讀著手中的這部詩稿,不禁感于心而熱淚長流,但是與盧子蒙互相對看一下,都想把眼淚擦干,不想讓自己的悲痛太影響了對方,可是悲痛又是必須宣泄的,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話來驅遣悲情,也只好讓熱淚灑落了。白居易此刻悲情不已,還有他的特別傷心事,這一點盧子蒙是不會知道的,白居易把心事說給了盧子蒙。
第四聯把“相看”轉換到寫“聞道”之事: “聞道咸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詩人在覽盧子蒙與元稹的唱和詩之前,就聽到有從咸陽來河南的朋友說,在咸陽奉賢鄉洪瀆原的元稹墓上,白楊樹已經抽枝三丈了,這訊息使他特別傷心。白居易自從大和三年離開長安,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此后一直未回朝廷。大和五年元稹卒于武昌任所,白居易正在河南,給元稹寫了墓志銘,他始終沒緣到元稹墓前一吊。今日在河南洛陽——元稹的家鄉,聽到元稹墳上的白楊長高的訊息,不禁感今傷昔,悲痛萬分。真情具有樸素的美,是天然的詩,白居易以白描手法自然地展現了出來。
這首詩前四句一氣呵成,五六句也不求對仗,完全不受律詩的規格的限制,我心我手,情到詩成,自成一格。宋代的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前四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即學此詩法。可謂“文無定法,文成法立”。
上一篇: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