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下逮黃①初,迄于今人異,韞②故所出亦異。或者弗省,遂艷其各有體也。近過梁谿③見尤廷之④,先生問余詩自誰氏?余對以異時泛閱眾作, 已而病其駁如⑤也。三薰三沐師黃太史氏,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始大悟學即病,顧不若無所學之為得。雖黃詩亦偃然高閣矣。先生固為余言近世人士喜宗江西⑥,溫潤有如范致能⑦者乎?痛快有如楊廷秀⑧者乎?高古如蕭東夫⑨,俊逸如陸務觀⑩,是皆自出機軸(11), 亶(12)有可觀者。又奚以江西為?余曰:“誠齋之說政(13)爾,昔聞其歷數作者,亦無出諸公右(14)。特不肯自屈一指耳(15)。雖然諸公之作殆方圓曲直之不相似, 則其所許可亦可知矣。”余識千巖于瀟湘之上, 東來識誠齋、石湖, 嘗試論茲事(16)。而諸公咸謂其(17)與我合也。豈見其合者而遺其不合者耶?抑不合乃所以為合耶?抑亦欲俎豆(18)余于作者之間而姑謂其合耶?不然,何其合者眾也?余又自唶(19)曰: “余之詩, 余之詩耳, 窮居而野處,用是陶寫寂寞則可,必欲其步武(20)作者, 以釣能詩聲, 不惟不可,亦不敢。”
(汲古閣本《白石詩詞集》)
注釋 ①黃——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 又號涪翁。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為江西詩派宗師。下文的黃太史氏也是指他。②韞(yun)——包含,蘊藏。③梁谿——江蘇無錫的別稱。谿,同“溪”。因城西梁溪得名。④尤廷之:尤袤(1127—1194)字廷之,號遂初居士,宋無錫(今屬江蘇)人。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并稱南宋四大家。⑤駁如——不純凈。駁(bo),一種顏色夾雜著別種顏色;如,助詞,用同“然”。⑥江西——指江西詩派。江西詩派是在否定西昆體詩風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詩歌流派。開創者是黃庭堅,繁盛期在其死后。這個流派追求奇險硬澀的風格。而其后期則注重雕琢字句,忽視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藝術形象的創造。⑦范致能——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有《石湖居士集》。⑧楊廷秀——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宋吉水(今屬江西)人。作詩初學江西詩派,終于自立門戶,號“誠齋體”。有《誠齋集》。⑨蕭東夫——蕭德藻,字東夫,號干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⑩陸務觀——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早年學江西詩派,后終自成一格。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11)機軸——機杼。比喻作文的命意構思。(12)亶(dan)——同“但”。(13)政——通“正”,恰當。(14)“聞其”二句——作者,指黃庭堅及其他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指黃庭堅。諸公,指尤袤、蕭德藻、范成大、陸游。(15)屈一指——屈(jue),竭、窮盡。指,同“旨”。(16)“余識”二句——瀟湘,湖南。淳熙十二、三年,姜夔識蕭千巖于瀟湘。經蕭介紹,見楊萬里于杭州, 又經楊介紹,謁范成大于蘇州。蘇杭在湘南東面,所以文中稱“東來”。茲事,指前面提到的“詩自誰氏”。(17)其——指黃庭堅。(18)俎豆——俎,置肉的幾;豆,盛干肉一類食物的器皿。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禮器。本文中可譯為“相提并論”。(19)唶(ze)——嚄唶,大聲呼叫。(20)步武——古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指相距甚近。引申為追隨、效法。
賞析 姜夔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張炎曾以“清空”論之,認為有“野云孤飛,去留無跡” (《詞源》)之美,對后人影響很大。他的詩也很有名,有《白石道人詩集》。他對詩歌有自己的見解,其詩論著作《白石道人詩說》,專論詩歌的藝術風格和寫作技巧等問題。他提出的“勝處要自悟”的觀點,對嚴羽的“妙悟”說很有啟發。其詩集前的自敘,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可視為對他的詩說的強調與補充。
自敘是姜夔對自己的詩歌創作經驗的總結,也表現了他對詩歌創作的認識過程。姜夔是江西人,少年時代,正是江西詩派風靡之際, 他曾很下功夫學習黃庭堅的詩,即敘中所說“三薰三沐師黃太史氏”。但后來對江西詩派的看法卻有了改變。淳熙十二、三年間,他30歲左右,認識蕭德藻于湖南,經蕭介紹,結識楊萬里和范成大。此后數年,依蕭居湖州,與楊、范時常來往。這個時候,風行一時的江西詩派已流弊叢生,引起時人的不滿。他在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中,也感受到江西詩派襲用前人詩意、東裁西割、拼湊成篇的流弊。他主張:第一,作詩要自然,不要循規蹈矩。“三百篇皆天籟自鳴”,正因如此,它才能代代流傳。第二,作詩要有創新精神。認為“一家之語, 自有一家之風味”(《白石道人詩說》),“作者求與古人合,不若求與古人異”(《白石道人詩集自敘(二)》)。所以他在結尾又著重指出: “余之詩,余之詩耳”,以示與自己理論主張的一致。
姜夔一生未仕,布衣而終,他的生活環境和他的視野都離不開個人的生活范圍,他的詩就成為他“窮居野處”、“陶然寂寞”的載體。盡管他未能以胸懷天下、憂心黎民的博大胸懷來居高臨下地俯視和超越一己的悲歡,但當他憑借個人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技巧對他的生活進行審美觀照時,卻成就了一個讓后人吟詠玩味不已的姜夔。
姜夔在此敘中強調的創新精神和詩貴自然的主張,今天仍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必須認識到,達到自然和創新的境界,是離不開向古人學習的。姜夔的“學即病”、“不學”之語,乃是針對江西詩派的死學、學死而言的。姜夔早年詩法黃庭堅,陸游、楊萬里、范成大皆早年師法江西詩派而均能出于藍而勝之,正是他們能活學、學活的結果。
上一篇:《甘薯疏》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真實之歌》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