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這是一首議論尖銳、語言辛辣的諷刺詩,題一作《和蕃》。
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國勢大衰,吐蕃、回紇貴族統治者乘機侵擾。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都曾采取和親政策,結果侵擾愈烈,戰事紛紜,人民備受苦難。作者在詩中通過描寫歷史上的某些借“和親”以妥協茍安的愚蠢行徑,對唐王朝提出了批評;同時,又感嘆缺少維護王朝利益的得力大臣,對唐朝的衰頹表示了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
首聯一針見血地指出和親是“漢家”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和親”始于漢代,漢初在國力尚不足抵御匈奴入侵時,曾多次采取和親的辦法以求妥協,昭君和番就是著名的例子。這里詩人用的是“借詠漢以諷唐”的曲折筆法。
二、三兩聯單刀直入,以憤激沉痛的言辭,申足“計拙”的深刻含義。國家賴明主而保,以和親求社稷之安,分明是以舉國安危托于一、二婦人,這種決策何其拙劣!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詩人又以反問的語氣指出這種“拙計”是行不通的,實際上是在提醒人們注意歷史和現實的教訓:有唐一代,和親公主已有十幾人了,結果是不僅妥協未成,反而入侵愈繁。
最后一聯,詩人更以歷史的名義發出嚴厲的責問:那些漢家臣子已成千年枯骨,其中有誰真正堪稱輔佐之臣呢?詩人顯然在借古諷今。
這首詩用語警辟,其中“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更成為當時和后代傳誦的名句。
憲宗皇帝朝,以北狄頻侵邊境,大臣奏議,古者和親之有五利,而日無千金之費。上曰: “比聞有一卿能為詩,而姓氏稍僻,是誰?”……侍臣對曰: “此是戎昱詩也。”……又悅曰: “朕又記得《詠史》一篇,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稱詩人之興詠。”圣旨如此稠迭,士林之榮也。其詠史詩曰: “漢家青史內,……誰為輔佐臣!”上笑曰: “魏絳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功卿遂息和戎之論也。(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下)
馮班:亦是議論耳,氣味自然不同。意氣激昂,不專作板論,所以為唐人。(《瀛奎律髓匯評》下)
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試思《二雅》中何處無議論?杜老古詩中,《奉先》、《述懷》、《北征》、《八哀》諸作,近體中,《蜀相》、《詠懷》、《諸葛》諸作,純乎議論。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勿近傖父面目耳。戎昱《和蕃》云: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亦議論之佳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
上一篇:《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四)·盧汝弼》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柳·賀知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