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弼
城中煙樹綠波漫,幾萬樓臺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碧湘門是宋代長沙府(今湖南長沙市)城的西門。附近有碧湘宮,為五代時楚國馬希廣所建。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所見,展現的是一幅空闊而雄渾的長沙夏日遠景圖。
首二句寫臨眺中的長沙全城景象。詩人憑高四望,力圖對長沙城景物作整體的、全方位的把握。樹,是這里的描繪主體,但作者并沒有精細地勾枝點葉,而是以大手筆渲染出總的視覺和感覺印象:在輕煙籠罩之下,視線內的樹是一片富于生命力、運動感的“綠”,它們如波似浪,向四面八方流溢奔瀉?!皫兹f樓臺樹影間”,是說城中成千上萬的樓臺,也完全浸潤在綠蔭所賦予的安寧和恬靜之中。這一切既使人神完氣旺,又使人心曠神怡。
后兩句著力于畫面遠景空間的拓展。鳥兒的行列由天頂逐漸移向地平線,最后似乎就在遠方天草相接處消失了。這種由大變小,由高轉低的透視變化,有力地加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縱深度。從城西門往岳麓山一帶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浩渺的湘江,而江水遠方的群山,似乎浸沒在江水之中,奄奄欲沉了。這兩句通過天之闊,地之卑,鳥之沒與山之沉,準確形象地刻畫出了長沙地勢低卑平闊的自然景觀特征。
總的說來,這首詩善于抓住景物的透視變化特點,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立體感,具有咫尺萬里之勢。詩人不是純客觀地描摹景物,而是隨時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切入其中,使視覺物象與知覺意緒一起流動,從而產生了中國畫式的寫意傳神的特殊效果。在這里,“漫”、“疑”、“欲”等調動想象的動詞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上一篇:《瞿塘行·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示三子·陳師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