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常安·如夢令》原文賞析
秋 夜
簾外月明誰共,池上敗荷煙重。何處作秋聲?深巷疏砧風送。吹動,吹動,驚破棲鴉寒夢。
這首小詞題為“秋夜” ,實寫“秋思”。所思是什么并不明說,只以景物出之。且看詞所描繪的是一種什么景象: 秋天,夜晚,明月,池塘。朦朧月光灑滿人間,月下池塘煙籠霧鎖; 透過重重煙霧,依稀可見水面敗荷。這是一種令人倍感凄涼的秋夜之景。這樣的環境描寫規定了詞的基調。回頭再看首句,“簾外” 二字,使我們明白上述景致原來是房中人揭簾遠望所見;“誰共”二字則巧妙道出望中所思乃是懷人。因寂寞懷人而揭簾望月,因望月而頓生“誰與自己共賞明月”的感嘆。這樣,詞的前兩句已經構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而這位簾內的主人公看來該是一位女性。
明月、池塘、敗荷、寒煙,這都是閨婦視覺所見; “秋聲”則是聽覺所聞。“秋聲”是什么?便是下句的“砧”聲。秋天正是備寒衣時節,婦女們把布帛放置砧上,用杵(木棒)捶擊搗洗以作寒衣。這時的搗衣聲最能體現、也最易引起閨中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何處作秋聲?深巷疏砧風送。”在靜寂的秋夜,在偌大的空間,這搗衣聲音時斷時續,微弱然而清晰。“何處作秋聲”一問,表明這聲音雖弱但已足以引起閨婦注意并且使她心頭震撼了,也就反襯出思婦內心的寂寞和敏感。“深巷疏砧風送”一答,則以深巷搗衣聲暗點思婦聞聲而漸趨強烈的懷人之情。“吹動,吹動”不但是音律要求的重復,而且以節奏的重迭造成急促的音樂效果,借以傳達思婦情緒的波動。詞到這里已是高潮——它既突出了風送砧聲的音響,也就同時突出了思婦難以遏止的閨情: 秋氣清、秋月明,斷續寒砧斷續風,一片撩人思緒的秋聲! 它使思婦難以成眠,它也“驚破”了“棲鴉”的“寒夢”! 寫到這里,詞戛然而止。但那“秋聲”似乎是不絕如縷,繼續擴散開來,擴散開來,無限地擴散下去……那么,思婦的懷念也是無盡的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讀完全詞,我們便明白這首詠秋夜懷人的小詞,所用手法乃是以景寓情。詞中景物,無論是視覺形象還是聽覺形象,都不過是思婦情感的物化,主宰它們的是人的感情流動。因此所有景物都飽蘸了主人公的情感色彩而顯得氣韻生動,構成了深遠渾厚的詩境。
上一篇:《王士祿·如夢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吳藻·如夢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