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欽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蘇舜欽這首七絕,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唐朝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岸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兩首詩都選擇了傍晚時分,都描繪了風雨、春潮、孤舟、岸草的景物。但仔細品味,韋應物是在岸邊閑步尋春,詩人在畫圖之外;蘇舜欽卻是在生活的旅途中孤舟漂泊,詩人是乘舟者,自在此畫圖中,因而兩首詩各有不同的韻味。
此詩的前兩句,就是詩人在舟行過程中攝取的景物。“春陰垂野草青青”,是一個泛鏡頭,春天的陰云,低垂在原野的上空,原野上是無邊春草,在春陰籠蓋下更顯出一片碧綠。天空地面陰云青草相接,構成整幅畫卷的深色背景。在陰云青草的襯托下,那不時出現的一樹孤開的花,就顯得格外明麗,引人注目,從而造成感觀上的愉悅,使畫面出現強烈的明暗對比,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與單調。“時有”二字,暗示上面所寫的景物,乃是詩人舟行所見。可以想象,詩人在終日的單調行舟中,這不時出現的“幽花”,會在他寂寞的心里引起怎樣的欣喜。“時有幽花一樹明”,不僅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泊”字,有暗渡陳倉之妙,而且景語而兼情語,告訴我們:詩人是怎樣在同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寂寞抗爭。
詩的后兩句,寫夜色將臨,詩人泊舟于古祠之下。這時,垂野春陰化成了滿川風雨,淮河漲起了洶涌的春潮。這兩句是敘事的筆調,敘事中點染出泊舟處的環境景物,從而映襯出詩人的孤獨和不平。這首七絕幾乎全詩都在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準確地把握著明暗、大小、多少這些相對的審美范疇,使畫面構成美妙的對襯性。前兩句的春陰、春草和幽花是如此,這里,古祠、暮色、風雨、春潮同作為畫面主體的孤舟,大小相襯,少相襯,更顯出孤舟的“孤”。但“滿川風雨看潮生”,一個“看”字,又顯出詩人敢于面對風雨江潮的氣概,足以使主體和客體達到平衡,整個畫面和諧統一。
作家創作出的藝術實體,實際上是作家心靈的符號,沿著這些符號,將可以探索作家的心靈。據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蘇舜欽“狀貌奇偉,慷慨有大志”; 《宋史》本傳也說他多次上疏言“時政得失”,“無所回避”,使“群小側目”。他因為支持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受到守舊派的打擊,于慶歷五年(1045)離開京師,南下蘇州。“脫身離網罟,含笑入蘿煙”(《離京后作》),可以看到他對政治風浪的態度。這首詩大約也作于這一時期。所以詩中出現孤舟、古祠、風雨這些帶有陰暗色彩的字眼,也就不難理解了。盡管如此,幽花依然明麗,一葉孤舟敢于面對滿川風雨和春潮,讀者從中又可以感受到詩人并未喪失直面人生的勇氣。相傳大詩人黃庭堅酷愛此詩,多次書寫它。(據《王直方詩話》)黃庭堅在貶謫歸來時曾寫過“滿川風雨獨憑欄”的句子,這就不難窺見兩位詩人心有相通之處了。
“田家汩汩流水渾,一樹高花明遠村。云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鄭毅夫詩也。“春陰垂野……”蘇子美詩也。第二句相類,皆清絕可愛。(吳幵《優古堂詩話》)
山谷愛子美絕句云: “春陰垂野……”山谷累書此詩,或真草與大字。([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
極似韋蘇州。(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
視“春潮帶雨晚來急”,氣勢過之。(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一)
上一篇:《淮上遇風·范仲淹》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淮村兵后·戴復古》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