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山《曹將軍》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將軍精悍姿,齒齒碎鐵石。②
在昔童稚中,但聞飽經術。
縱橫騁柔翰,丹雘間金碧。③
有司塞明昭,敞邑屈詞伯。④
芹音春水生,冠玉侍重席。⑤
脫略章句陋,搜抉窮理窟。⑥
未及文化成,其如王土窄。⑦
丈夫報主怨,豈必蒙清秩。⑧
蒼然請去位,滿面秋栗烈。⑨
糾合熊虎群,旌旆揚廣陌。⑩
正當摩厲間,一鼓拔勁敵。(11)
屯兵沔水源,千里斧截截。(12)
浩蕩排煙旻,西極安屼嵲。(13)
奈何國無人,腐儒秉旄鉞。(14)
賞予入私門,金湯授盜賊。(15)
公時奮臂爭,反遭獻玉刖。(16)
三軍視馬首,慟哭天下壁。(17)
功成坐齟齬,憤怒須插戟。(18)
中宵拔劍赴,肅肅整勁翮。(19)
吐氣風云生,搴旗陷堅列。(20)
貫穿死生地,蹀血天地黑。(21)
勢雖眾寡懸,形未雌雄決。(22)
路窮斷首尾,眾盡乃手格。(23)
豈知龍虎逝,黯淡山川色。(24)
百萬尚震驚,嗚呼死諸葛。(25)
長城但自壞,千古痛稠結。(26)
肉食無遠謀,野史有直筆。(27)
酒酣歌節士,皛皛霜月白。(28)
【注釋】 ①曹將軍:曹友聞,字元叔,同慶府(治所在今甘肅成縣)栗亭縣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初授綿竹尉,改辟天水軍教授。元軍南下,曹友聞在秦填、同慶、青野原、陽平關、仙人關等戰斗中表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因被授予眉州防御使、左驍衛大將軍,利州駐扎御前諸軍統制。不久,在保衛大安的戰斗中,由于不懂軍事的制置使趙彥吶一意孤行,置友聞于強敵之下,力戰,死之。②碎鐵石:謂牙齒能咬碎鐵石。③柔翰:毛筆。丹雘(huo獲):紅色顏料。二句謂曹友聞善于辭章,文彩斑斕。④明昭:明智之士。敝邑:指甘肅天水軍,曹友聞曾任天水軍教授。詞伯:擅長文詞的人,與上句“明哲”同指曹友聞。⑤芹音:比喻禮樂教化。《詩經·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此指曹友聞在天水軍教授任上,為生徒講學。冠玉:本為美男子之代稱,此指曹友聞的弟子。重席:古代的坐席以多寡分尊卑,重席指被人尊敬的人。⑥脫略:灑脫不拘。章句:此指分章逐句的解經之書。《漢書·夏侯勝傳》:“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窮理窟:考索內在的精義。二句謂曹友聞不滿意過去的經傳注疏的拘瑣偏狹,而自出手眼,發掘精義。⑦文化:文章教化。王土:國土。⑧清秩:清貴的顯官。⑨蒼然:毅然,凜然。去位:辭去教授的職務。秋栗烈:神色剛毅,如凜烈之秋色。⑩熊虎:猛士,精兵。
(11)摩厲:原義為切磋磨練,此指出其不意。(12)沔水:在今陜西勉縣境。此指曹友聞駐軍之地勉陽。截截:整肅鮮明貌。(13)煙旻(min泯):煙云彌漫的天空。旻,天,或指秋天。西極:西部邊境。屼嵲(wu nie兀涅):高峻的山。此謂曹友聞的軍隊在西部邊境排開陣勢,如山岳一樣堅不可摧。(14)旄鉞:借指軍權。(15)金湯:金城湯池之省,指堅固的防線。
(16)獻玉刖(yue月):用和氏獻美玉而受刖刑典故,喻指曹友聞的作戰方案不被采納。《宋史·曹友聞傳》載:元軍進逼蜀門,制置使趙彥吶(即詩中所謂“腐儒”)傳檄曹友聞據守大安,以保入蜀要道。友聞馳書彥吶曰:“沔陽,蜀之險要;吾重兵在此,敵有后顧之憂,必不能越沔陽而入蜀。又有曹萬、王宣首尾應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勢平曠、無險可守,正敵騎所長,步兵所短;況眾寡不敵,豈可于平地控御?”但是趙彥吶剛愎自用,強令執行其錯誤方案。曹友聞不得已移兵大安。戰斗中雖巧用計謀,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17)馬首:主將,指曹友聞。《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天下璧:承上獻玉典故,指曹友聞的戰略決策。(18)齟齬(ju yu沮雨):抵觸,不合。此句謂本有必勝的把握,卻因為趙彥吶的錯誤指揮而失去戰勝的希望。須插戟:謂曹友聞憤怒至極,須髯開張如劍戟。(19)拔劍赴:拔劍揮師,開赴大安。勁翮:強勁的羽翼,比喻軍容整肅。(20)搴(qian千):拔。陷堅列:陷入重兵包圍。(21)死生地:指戰場。蹀(die迭)血:踏血而行。(22)雌雄決:猶分勝負。二句謂:雖然兵力眾寡懸殊,卻不能很快分出勝負來,說明曹友聞的軍隊打得很頑強。(23)手格:徒手格斗。(24)龍虎逝:喻曹友聞力戰而死。
(25)百萬:指南宋軍民。死諸葛:用諸葛亮死,三軍百姓痛哭的故事。(26)長城:喻指國家可倚重之人。南齊檀道濟被殺前,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二句謂:曹友聞戰死實際是因為趙彥吶的瞎指揮,因此留下千古遺恨。(27)肉食:指高官,如趙彥吶之流。野史:私人編撰的史書,此處為詩人自擬。(28)皛皛(xiao xiao小小):皎潔貌。
【譯文】 將軍儀表堂堂,一副精悍的英姿;他那整齊有力的牙齒,仿佛咬得碎鐵石。在我幼小的時候,只聽說他是一位飽學之士,文采斑斕,下筆不止。可惜昏庸的上官不用明哲之才,僅給他一個荒遠軍州的教授位置。他精心培育自己的弟子,使荒僻的地區充滿了文化空氣。他拋開那些陳腐的章句之學,自出手眼,抉發新義。這里的教育事業剛剛開始,西北方踏進了入侵者的鐵蹄。他要投筆從戎,報效國家,雖然沒有擔任重要的官職。他神色莊嚴如秋之凜烈,毅然拋開教授的講席。精兵強將聚集在身邊,大西北飄揚著將軍的戰旗。正當兩軍相持之際,他一舉消滅了驕悍的強敵。沔水之源,刀槍林立,在戰塵彌漫的西北邊境,他的軍隊如高山一般巍然聳峙。可嘆國中無人,統帥大權竟由腐儒操持。朝廷的賞賜中飽私囊,堅固的防線白白放棄。將軍奮臂力爭,卻遭到無能統帥的排斥。獻玉反遭刖刑,英雄被腐儒牽制。部下望著痛苦的將軍,慟哭流涕。眼看勝利化為泡影,他憤怒得須髯開張,如同斜插的劍戟。憤怒、痛苦也是無奈,他不得已拔劍揮師;以必死的決心,爭取那希望渺茫的勝利。戰場上他叱咤風云,斬將拔旗,在強敵的包圍中,縱橫突擊,直殺得血流成河,昏天黑地。盡管敵我兵力懸殊,卻一時難分雄雌。最后的退路被切斷了,兵士也所剩無幾。將軍徒手與敵軍格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英雄終于戰死,山川為之失色,三軍為之震驚,百姓為其出涕。是昏庸的統帥自毀長城,千古遺恨令人悲憤難抑。愚蠢的官僚自無遠謀,我要用手中的筆,把將軍的英名大書青史。酒酣歌罷,悲憤難平,但見月光如霜,灑滿了大地。
【集評】 今·李濟祖:“我國古代敘事詩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篇幅短小,只述寫故事的大略梗概,抒情性強。這首詩正繼承了這一傳統。不同的是常見的敘事詩由于篇幅限制,總是截取生活的一個片斷作為表現對象,而此詩獨能在280字中概括主人公的一生,并且運用多種表現手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既完整又豐滿,這在宋人的敘事詩中是罕見的。”(《宋詩鑒賞辭典》第1289頁)
【總案】 本詩作者安如山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生長于蜀中,善擊劍,左右射,讀經史百氏之書。這種能文能武的人格類型與曹友聞很相似。也許正因為如此,曹友聞曾于端平元年(1234)辟他為幕府掌書記。但安如山大概認識到南宋君臣的昏庸腐朽,曹友聞雖然一時威名遠播,在昏君佞臣的牽掣下終難施展,因此沒有應聘。友聞戰死之后,安如山往收其骨,葬于其先人之側,然后乘舟東下,終老于會稽。這首詩當為安葬曹友聞之后所作。
這是一首紀傳體敘事詩。詩人以濃墨重彩,描繪出一個威猛剛烈、叱咤風云的愛國英雄形象,以及他自投筆從戎到赍志以歿的傳奇式的一生。曹友聞是一個奇才。他原本是一介儒生,雖有文才學問,卻屈居于天水軍教授的清苦之職。假如不是元軍南侵,他也許會在青燈黃卷的書齋里終其一生。從這一方面說,時勢造英雄未始沒有道理。然而,宋代文人中,高言掃蕩胡塵收復失地者很多,而真正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者卻極少。確有其才不得施展的應該也有,但多數人恐怕只是言志抒情而已,這是不能認真追究的。曹友聞在戰火逼近時不求茍安于書齋,不取嘉遁之高名,毅然走出故紙堆,奔赴沙場,這已是難能可貴;而他在一系列戰斗中,以其大智大勇,為宋軍贏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既顯示了書生的英雄本色,更使得南宋君臣百姓感到國中有人,戰勝有望,這是何等的不同凡響,何等的令人振奮!然而,昏庸的南宋朝廷雖然授予他一大串官銜,卻在他之上安插了一個不懂軍事的腐儒趙彥吶為統帥。他不聽曹友聞的正確決策,勒令曹友聞從沔陽山地調到敵騎所長步兵所短的大安平原,從而使得曹友聞全軍覆沒,身死疆場。這又是何等慘痛的悲劇!假如只是腐儒無知的失誤猶可原諒,但也許是忌刻曹友聞功名太高,升遷太快,怕威脅到自己的位置,而欲置之于死地吧!誰知道呢?
上一篇:吳可《春霽》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京鏜《曹操疑冢》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