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催租行》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蹌里正敲門來。①
手持文書雜嗔喜:“我亦來營醉歸耳!”②
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③
不堪供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④
【注釋】 ①鈔:農民交完租糧后,官府發給的憑據。宋代官府收租都發給“戶鈔”,但一些貪官污吏往往不認帳,重新登門進行敲榨,即“更催”。踉蹌(liang亮qiang嗆):走路跌跌撞撞的樣子。里正:里為古時基層行政單位,相當于村。里正為一里之長。②雜嗔喜:似喜又似怪,皮笑肉不笑。營:謀求、尋求。③慳(qian)囊:一種陶制的器具,肚子大,口很扁小,只能裝進錢,不能掏出。窮人或小孩常用它來儲蓄零錢,等錢滿了便將它砸爛取出,所以又稱“撲滿”。撲破:敲爛。④不堪:不夠。草鞋費:草鞋磨損費,意為跑腿錢。
【譯文】 交完租子領了憑據。不料還受催逼,村里那無賴頭兒歪歪倒倒來到家里。他手里不知拿著什么文書,非怪非喜,直嚷嚷老子累得夠嗆,弄點酒菜慰藉。我如今該交的交該捐的捐,一貧如洗,只有那個儲錢罐,里邊還有幾文銅幣。這點小錢,哪里夠你老人家過酒癮的,拿著吧,權當一點跑腿錢,溜溜鞋底!
【集評】 今·錢鐘書:“行腳僧有所謂‘草鞋錢’,早見于唐代禪宗的語錄。宋代以后,這三個字也變成公差、地保等勒索的小費的代名詞,就是《儒林外史》第一回所謂‘差錢’。元曲里岳百川的《鐵拐李》第一折寫差人張千向韓魏公說:‘有什么草鞋錢與我些’,又寫韓魏公罵他說:‘則我老夫身上還要錢買草鞋,休道別人手里不要錢’;這可以注解范成大的詩句。參看柳宗元《田家》第二首‘里胥夜經過,雞黍事筵席’;李賀《感諷》第一首:‘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縣官踏餐去,簿吏更登堂’;唐彥謙《宿田家》:‘忽聞扣門急,云是下鄉隸……老母出搪塞,老腳走顛躓……東鄰借種雞,西舍覓芳醑。’唐彥謙那樣具體細致的刻畫也還不及范成大這首詩的筆墨輕快、口角生動。”(《宋詩選注》第221頁)
今·周汝昌:“‘草鞋費’之語,農民畏勢周旋,其中多少眼淚。又石湖此等詩寫來如此生動,如此經濟,劣手為之,不知需用多少話才說得這些意思。”(《范成大詩選》第3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今·霍松林:“只五十六字,卻有情節、有人物,展現了一個頗有戲劇性的場面,使人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恨、可悲。……詩的紀事,不是寸步不遺,而是大幅度的跳躍,同時又‘氣象聯絡’……韻腳忽抑忽揚的急遽轉換,也正好與內容上的跳躍相適應。”(《宋詩鑒賞辭典》第1014頁)
【總案】 范成大早年反映農民生活的詩,頗受白居易的影響,但卻自出機杼。這首反映地方小吏向農民近乎耍無賴的方式進行盤剝、勒索的詩,沒發一點主觀議論,作者在場景的選擇上獨具匠心,精心攝取了幾個最能表現里正丑態和農民酸楚心理的特寫鏡頭,通過行動的描繪、氣氛的渲染,并且直錄式地搬進了里正與鄉民的對答語言,從而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在讀者面前。詩人的憎惡和憐憫是在這些場景片斷的銜接中流露出來的,這與“新樂府”詩的“卒章顯志”有所不同——避免了作者直接議論而破壞了形象感,同時以辛酸的幽默達到了嘲諷丑類和同情貧弱的雙重效果。
上一篇:洪咨夔《促織二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