迺賢
雙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氈簾出帳前。
忽見一枝長十八,折來簪在帽檐邊。
這首小詩所描繪的是少數(shù)民族小姑娘的生活片斷。我國古代詩人描寫自己小兒女的詩,如左思的《嬌女》和李商隱的《嬌兒》等等,尚為數(shù)不少,而客觀地描寫他人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小兒女的則很少見到。因為這樣,這首詩也就彌足珍貴了。
這是一個晴朗的春天,廣漠無垠的草原上,嬌陽普照,和風(fēng)送暖,氈帳中的大人,大概趁這好天氣都外出放牧去了,只有一個小姑娘,還留在蒙古包里。
第一句“雙鬟小女玉娟娟”,用贊賞的目光,飽含感情的筆觸,觀察、描繪小姑娘的外貌特征:她梳著雙鬟,溫潤而有光澤的小臉龐,潔白晶瑩得像玉一樣;整個身形,都那么娟秀,那么美好。
就時間的流程和行動的發(fā)展而言,一、二兩句倒裝。事實上,小姑娘先卷簾出帳,詩人才看見她的雙鬟,看見她的娟娟玉立的身影。然而這樣寫,就有平鋪直敘的缺點,因而先作肖像描寫,再補寫她卷簾出帳。“氈簾”,用氈做的擋風(fēng)簾子。“自卷氈簾”,說明帳中沒有大人,小姑娘枯坐家中感覺乏味,想走出去,但沒人替她卷起氈簾,只好努力“自卷”,出帳去玩。第三句:“長十八”,草原上生長的一種草花;“忽見”,說明小姑娘出得帳來,木想覓小伙伴嬉戲一番,然而草原上人煙稀少,這種愿望那能實現(xiàn)!她的目光不斷四處搜尋,就在這時,“忽見一枝長十八”,這一意外的發(fā)現(xiàn),使她心頭漾起一陣喜悅,所以緊跟著的行動,便是俯下身去,折下這朵“長十八”,插在帽檐上。
這首詩富于生活氣息,語氣簡練活潑,藝術(shù)構(gòu)思也頗具特色。開頭僅用一句詩就完成特征的勾勒。寫行動也只寫其一“卷”、一“折”、一“插”,毫無鋪張和夸飾;卻維妙維肖地塑造出一個活潑、嬌憨、愛美的牧民小姑娘形象,使人們發(fā)出由衷的愛憐和激賞。因此它不失為一篇寫實主義的佳作。
上一篇:繆鑒《詠鶴》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旬《宮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