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看盡江湖千萬峰,不嫌云夢芥吾胸。②
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里鐘。③
遠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④
虛窗熟睡誰驚覺?野碓無人夜自舂。⑤
【注釋】 ①這首詩是淳熙五年(1178)東歸途經江西九江時作。東林寺:廬山古剎,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建。②云夢:古代楚國大澤名。芥:芥蒂,梗塞。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云夢者八九于胸中,曾不蒂芥。” ③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縣東面,瀕臨長江。④遠客:詩人自稱。孝宗乾道六年(1170),詩人入蜀時,曾游廬山,宿東林寺,故云“今再到”。能記:能否記得的省說。⑤野碓(dui對):水碓,利用水力春米的裝置。
【譯文】 看盡了江湖上千萬座山峰,我的心胸容得下整個云夢。揮手招來西塞山前的明月,來聽這東林寺暮夜的鐘聲。想不到吧,我這個遠方的客人如今又舊地重游;寺院的老僧,能否記得昔日的相逢?虛掩的窗外,是什么聲響驚醒了我的清夢,原來是無人看管的水碓,在上下自春。
【集評】 清·陸廷燦:“水碓,閩浙最多。放翁此句及元周權詩:‘野碓春泉分澗急’,皆善于寫水碓者也。”(《南村隨筆)
清·姚鼐:“最似東坡。”(《五七言今體詩抄》卷九)
清·方東樹:“通首情景交融,收有奇氣。”(《昭昧詹言》)
今·孟慶文:“此詩意境高曠超脫,得莊生委心任運之旨。”(《宋詩鑒賞辭典》第965頁)
【總案】 這首詩因舊地重游而觸發創作契機,而主旨是寫對人生的參悟和體驗。姚鼐評此詩謂“最似東坡”,可謂慧眼。約而言之,此詩前四句猶是放翁習氣,后四句乃直造東坡詩境。首聯有“曾經滄海難為水”之意,卻以豪語起筆,乃放翁性格使然。次聯即景點綴,風度翩翩,然猶是詩人心眼。兩聯過后,才脫去詩人結習,沉潛下來,進入對人生的參悟之境。“遠客”一聯,既有人生如逆旅的惆悵,又有逝者如斯、功業無成的感慨。末聯以景結情,妙在含渾。空江月明,野碓自舂,抑或是寫實,此處卻似一種若迷惘若清醒的參悟人生的境界。嘗記濟南千佛寺楹聯云:“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游人。”此處的水碓聲單調而清越,作用有如暮鼓晨鐘,不僅是把詩人從夢中驚醒,更把他從人生的大夢中喚醒。姚鼐所謂“最似東坡”,只是一種直觀的印象。以例實之,此詩使人想到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中雪泥鴻爪的妙喻;想到《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中的“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想到《龜山》詩中的“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想到《水龍吟》詞中的“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當然,神似處不在字句,而在于對人生的體驗。和《劍南詩稿》中那些唾壺擊缺、叱咤風云的豪放詩篇相比,此詩清曠超脫,或可視為變格別調,然而卻顯示了詩人及其藝術個性的另一側面。
上一篇: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葉紹翁《田家三詠·其三》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