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史記·項羽本紀贊①
太史公曰: 吾聞之周生曰: “舜目蓋重瞳子②。”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③?何興之暴也④!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⑤,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生⑥,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⑦,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⑧,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⑨,而不自責,過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注釋】 ①項羽 (前232—前202):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秦二世元年 (前209),從叔父項梁于吳地起兵反秦。項梁戰死后,秦將章邯圍趙,羽北上救趙,巨鹿一戰摧毀秦軍主力。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王侯。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擊敗,最后從垓下 (今安徽靈壁南) 突圍至烏江自殺。項羽是秦末反秦斗爭中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三年而亡暴秦,一度左右天下,但因其本身的弱點和政策的錯誤,終演成悲劇。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為他立“本紀”,放在《秦始皇本紀》之后,《高祖本紀》之前。②周生: 周先生,漢時學者,名字不詳。重瞳子: 眼睛中有兩個瞳子。③苗裔:后代子孫。④暴:驟然、突然。⑤陳涉首難 (nan): 陳涉,即陳勝,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首難,首先發難,指首先起義反秦。蜂起: 紛紛而起,如眾多的蜂一齊飛出。⑥尺寸: 尺寸是小的計長度單位,所以引申為小,短,輕微。非有尺寸,沒有尺寸的封地為根基。隴畝: 田野,這里作民間講。隴,通“壟”。將 (jiang): 率領。五諸侯: 指除楚以外的其他東方各路起義軍,即齊、燕、韓、魏、趙。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項羽滅秦后分割天下,大封諸侯,共封十八個王,因而使國家重陷諸侯割據局面。政: 政令。⑦背關懷楚: 放棄關中形勢險要的地方,想回到楚國舊地而建都彭城。彭城 (今江蘇徐州),戰國時為楚地,項羽當時尚有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 之想,所以說“懷楚”。放逐義帝: 義帝即戰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項梁起兵時立他為楚懷王。項羽滅秦后,尊懷王為義帝。項羽自立后,放逐義帝,并暗中令人把他殺死在江中。⑧矜 (jin): 夸耀。功伐: 功勞。奮: 逞。經營: 籌劃謀取。這里是取得的意思。⑨東城: 古縣名,在今安徽定遠縣東南。覺寤: 覺醒。今作 “覺悟”。
【譯文】 太史公說: 我聽周先生說: “舜的眼睛可能是雙瞳仁。” 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仁。項羽難道是舜的后代子孫么? 為何他興起得如此迅猛呢? 當秦王朝朝政混亂的時候,陳勝首先起兵反秦,各地豪杰紛紛響應,共同爭奪天下,多得數也數不清。項羽雖然沒有一丁點封地作根基,卻趁著當時的形勢從民間起兵,僅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國義軍把秦滅亡了,分割天下的土地,封王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自號為 “霸王”。他權傾一時的霸王地位雖然沒有持續多久,但在近古以來是不曾有過的。到了項羽放棄關中回到楚地建都,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這時卻來怨恨各處王侯背叛他,這就難了。夸耀自己的功勛,專逞個人的才智,而不肯效法古代帝王,認為霸王的事業,想用武力征討取得天下,五年的時間就亡了國,自身死在東城,還不醒悟,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真是太錯誤了! 竟然說“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鑒賞】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關于楚漢戰爭的一幅最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從歷史上說,它最翔實最具體地描繪了那個波瀾壯闊的悲壯時代;從文學上說,它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叱咤風云、生龍活虎的反秦英雄人物形象。
項羽從起兵反秦到烏江自刎,八年的時間,司馬遷選取了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三件事來表現項羽的一生。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率軍打敗了秦國的主力部隊,為劉邦長驅直入地開進咸陽創造了條件。明代茅坤評價巨鹿之戰說: “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史記抄》)。
但項羽身上最致命的弱點一是缺乏政治頭腦,二是殘暴,三是不善于用人,以至于在鴻門宴上被劉邦及其謀臣牽著鼻子走。自此以后,項羽開始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在垓下時,被劉邦及諸侯軍逼得山窮水盡而烏江自刎。項羽的一生陡起陡落,令多少人為之扼腕嘆息。
司馬遷以一個睿智的史學家的眼光,既肯定項羽的豐功偉績,同時又對項羽的致命錯誤作出嚴正的批評。特別是篇末: “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毫不留情。正如吳見思所說:“一贊中,五層轉折,唱嘆不窮。”李景星說:“實事實力,紀中已具,故贊語只從閑處落筆,又如風雨驟過,幾點余霞遙橫天際也。”(《四史評議》)
上一篇:《古文·陋室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詳·題吳溫叟《清溪泛月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