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龍門銘》原文與賞析
趙恒
高闕巍峨,群山迤邐。
乃固王城,是通伊水。
形勝居多,英靈萃止。
螺髻偏摹,雁塔高峙。
奠玉河濱,回輿山趾。
駐蹕稱奇,貞珉斯紀。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五載:“ (景德四年二月) 己卯,上幸龍門,睹巖崖石佛甚多。”可知這篇銘文作于宋真宗景德四年 (1007) 2月12日,刻于龍門東山。
首句:“高闕巍峨”,開門見山,點明題目。龍門又稱“伊闕”、“闕塞”、“闕口”,東西兩山巍然對峙,伊河水自南向北貫流中分,故稱“高闕”。“巍峨”二字再進一步狀寫其高。“群山迤邐”句寫龍門東西兩邊的形勢。龍門西有龍門山、宜陽山、熊耳山。東有香山 (龍門東山)、萬安山 (一名大石山,又名玉泉山)、黃華山 (又名萬華堆)、委粟山 (又名中提山)、中岳嵩山等連綿不斷。“乃固王城,是通伊水”二句寫龍門地理位置的重要。王城,指西周時周公、召公所營建的洛陽城。當時建有兩座城,一曰王城,遺址在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 一曰成周城,遺址在今洛陽市東二十余里翟泉村東邊。此以王城代指洛陽城。這兩句說,因龍門為天然闕口,形勢險要,故成為洛陽南面的門戶。龍門古代為兵家攻守要隘,漢代時為洛陽四闕之一。據《戰國策》載: 秦攻魏將犀武軍于伊闕,進兵攻周,敗于伊闕。《史記》載: 秦昭王十四年 (前293),白起攻韓魏之師于伊闕。《隋書》載: 大業九年 (613),楊玄感亂,圍東都 (洛陽),分兵守伊闕道。唐朝初年,討王世充,史萬寶自宜陽南據龍門。故《方輿紀要》稱:“伊闕,洛陽南面之險也。”
“形勝居多,英靈萃止。螺髻偏摹,雁塔高峙”四句,集中描繪龍門的形勝美景。“形勝居多,英靈萃止”二句是全篇的警句,也正是龍門的魅力所在。李健人在《洛陽古今談》一書中概括龍門之勝有四: 一曰游勝,二曰山水勝,三曰石佛勝,四曰古跡勝。先說游勝。龍門四時景色俱佳,且不受風雨陰晴的影響,又距洛陽城極近,可謂四時皆宜游。杜甫《龍門》詩云:“往還時屢改,川水日悠哉。相閱征途上,生涯盡幾回。”詩中寫他屢屢往來于龍門,游賞不厭。只恨人生太短,如此游賞想未能幾。妙用曲筆,委婉地道出詩人對龍門美景的一片醉心。宋代的邵雍后來定居于洛陽天津橋南。他更是個山水迷,一年四季都要到龍門去游覽。他在《游龍門》詩中說:“清景四時好,都城況不賒。”金代的元好問在《水調歌頭》一詞中說:“問龍門,何所似? 似山陰。”這是說,龍門景色之美簡直可以和山陰道上的美景相媲了。其次,山水勝。“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白居易《修香山寺記》) 明代彭綱《龍門行》云:“龍門兩山相對峙,龍門河水流山里。龍門天造非禹功,獨向中州擅山水。”所以,“龍門山色”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明代沈應時《龍門山色》詩云:“綿亙來嵩岳,崔巍向洛城。闕門一水出,峰頂亂云生。削佛成陳跡,鑿龍肇太平。年年蒼翠色,閱盡古今情。”其三,石佛勝。龍門的石窟造像開創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493) 前后,歷經東西魏、北齊、隋、唐、北宋四百余年大規模的營造,兩山佛龕,密如蜂窠。據近幾年統計,全山共計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十萬余尊,題記和碑刻三千六百多品,佛塔四十余座。這些古代藝術大師們所創造的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像,成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重要資料。其藝術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因而被稱為“中國最貴重的藝術品,堪為東方雕刻藝術的杰作。”其四,古跡勝。龍門風景區除眾多的窟龕佛像之外,名勝古跡亦不可勝數。古代有龍門十寺、八寺之說,至今尚有遺址可尋。這些古寺,一說起來都有一串故事。此外,西山尚有石廔、鑼鼓洞、八仙洞、郭愛洞、藥方洞等。東山有香山寺、白居易墓園、擂鼓臺、老君壩、斗母廟等。有此四勝,可謂“形勝居多”矣。“英靈萃止”,是說大自然把它的英華靈氣都集中到這里來了。龍門山又名鍾山,即為此意。“螺髻偏摹,雁塔高峙”二句,則用特寫點明的手法,特意挑出龍門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加以描寫。“螺髻”,形容螺殼形的發髻,這里代指龍門東西山頭; 說東門的山頭偏偏像摹擬著美人的螺髻一樣美麗。“雁塔 (佛塔)”句寫龍門佛塔的高峙雄偉。唐宋時,龍門佛寺極盛,佛塔自然也非常多。
“奠玉河濱”以下四句寫作者此次游覽龍門并作銘刻石的經過。“奠玉河濱,回輿山趾”二句說作者的車子在龍門山腳下停駐,在河邊用玉器進行祭祀。“駐蹕稱奇,貞珉斯紀”二句寫作者撰寫這篇銘文的緣由。駐蹕,指帝王出行,中途暫住。一個“奇”字,脫口而出,是全詩熠熠閃光的字眼。正是由于龍門風光的“奇”美,才使作者在此停駐;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作者才詩興勃發,特地寫下這篇銘文。于中可知,龍門山水的確有著奇妙的、永久的魅力。
上一篇:薩都刺《龍門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吳均《八公山賦》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