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游金山寺》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④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⑥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⑦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⑧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⑨
【注釋】 ①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金山上,舊名澤心寺。金山原為屹立在江中的小島,后與陸地相連。②古人認為長江源頭在四川岷山,蘇軾故稱其家鄉為長江發源地。宦游:因作官而離家遠游。江入海:鎮江以東,江面開闊,古時以為與海相接。③中泠(ling零:)泉名,在金山西北。盤陀:巨石不平的樣子。④羈愁:旅愁。歸楫:指返回鎮江的船。⑤靴文:靴子的紋理,比喻水的波紋。斷霞:斷續不連的云霞。魚尾赤:比喻紅色的鱗狀晚霞。⑥初生魄:指農歷初三的月亮。魄,指月缺時有圓形輪廓而光線暗淡的部分。舊說,每月初三以后,此部分逐漸明亮,稱為“成魄”。⑦此句下作者自注:“是夜所見如此。” ⑧見:同“現”,呈現。警:警戒。一本作“驚”。⑨謝:道歉。如江水:古人常有指江水起誓的習慣。
【譯文】 浩蕩的長江呵!自我的家鄉而來,從政半生,幾經輾轉,一路將長江送入大海。聽說潮頭有一丈多高,此時天寒,仍有沙痕存在。金山寺北的中泠泉南畔,山石高聳如盤陀。古往今來多少年,它一直在波濤中出沒。登上山頂遠眺家國,只見江南江北青山起伏如波。羈旅客鄉的游子呵!最畏懼那惹人愁思的晚色。微風輕拂,萬頃江波如靴紋般細碎。半空中橫出一片殘霞,有如赤紅色的魚尾。此時一彎新月如鉤,散發出清朗的光輝。至二更時月兒西落,四周的天色一片昏黑。突然,似有燃燒的火把,照亮了浩瀚的江水。飛動的火焰移到山間,炫目的火光將棲烏驚飛。這是人,還是鬼,我從未聽說過如此的怪異奇詭。滿懷惆悵,我返回臥房,卻難以入睡。江山如此奇美,而我卻遲遲不肯歸隱。這是江神的警告,警告我這愚頑的人!從政實在是身不由己,我將此心告訴江神。就讓那浩蕩的江水為證吧!一旦有田,我會立刻遁隱。
(王 洪譯)
【集評】 清·汪師韓:“一往作縹緲之音,覺自來賦金山者,極意著題,正無從得此遠韻。起二句將萬里程、半生事一筆道盡,恰好由岷山導江至此處海門歸宿為入題之語。中間‘望鄉國’句,故作羈望語以環應首尾。‘微風萬頃’二句寫出空曠幽靜之致。忽接入‘是時江月’一段,此不過記一時陰火潛燃景象耳,思及江神見怪,而終之以歸田。矜奇之語,見道之言,想見登眺徘徊,俯視一切。”(《蘇詩選評箋釋》卷一)
清·紀昀:“首尾謹嚴,筆筆矯健,節短而波瀾甚闊”。“結處將無作有,兩層搭為一片。歸結完密之極,亦巧便之極,設非如此挽合,中一段如何消納。”(《紀批蘇詩》卷七)
清·施補華:“‘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確是游金山寺發端,確是東坡游金山寺發端,他人抄襲不得。蓋東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發源’;金山在鎮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海’。中間‘微風萬頃’二句,的是江心晚景。收處‘江山如此’四句兩轉,尤見跌宕。”(《峴傭說詩》)
清·吳汝綸:“機軸與《后赤壁賦》同,而意境勝彼。”“公詩佳處全在興象超妙,此首尤其顯著。”(《唐宋詩舉要》卷三)
近·陳衍:“一起高屋建瓴,為蜀人獨足夸口處。通篇遂全就望鄉歸山落想,可作《莊子·秋水篇》讀。”(《宋詩精華錄》卷二)
今·程千帆:“蘇軾由于反對神宗及王安石的變法,被人誣告貪污,因此請求外調。這篇詩中思歸之情,是受陷害后感到抑郁的反映。但詩風壯麗,筆勢騫騰,卻正見出詩人開朗的胸襟,以及不容易被逆境壓倒的樂觀情緒。起句與結句,遙相呼應,不可移易地寫出了蜀士之遠游,也是本詩構思上值得注意的特點。”(《古詩今選》第499頁)
【總案】 本篇作于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當時蘇軾赴杭州通判任,途經金山寺游玩,夜宿于此,本篇即是記金山寺薄暮至月夜的景色。起句不凡,游金山,觀長江,而思緒倏然飛回長江發源地家鄉四川。帶著鄉愁再來觀景,無論怎樣瑰麗多奇、波瀾壯闊的景物,都被染上了一層迷惘的色彩和深沉的鄉思。末尾把江心炬火想象為江神的責怪,以渲染倦于宦游、渴望歸隱的心情,更顯得奇警聳人。
上一篇:陳傅良《游趙園》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胡銓《潭石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