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其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謂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的《觀書有感》 (二首)都是寫讀書體會的說理詩,很容易寫得苦燥乏味,但這兩首詩情景交融,寫得清新流暢,寓意豐富,趣味盎然。
《觀書有感》 (其一)前兩句是寫景,是描寫感性形象。鑒:鏡。古人以銅為鏡,包以鏡袱,用時打開。這兩句說,半畝方塘水面平靜,就像打開的一面鏡子;天光云影映照在鏡中,隨著波紋不停地晃動。方塘水平如鏡,且見投影甚中的天光云影,足見方塘的清澈明凈。詩人用比喻的手法,極其生動地描寫了讀書達到的心領神會的境界。
這首詩的后兩句是抒發詩人的感想。是詩人的理性認識。前一句設問,后一句作答。渠:它,這里指塘中之水。那得:怎么會。如許:像這樣。這兩句是說,問方塘怎么會這般清澈明亮,因為有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這一問一答中,道出了一種哲理:做學問與池塘、活水的關系一樣,要想學問有所長進,取得新成績,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探索新的問題,充實新的內容,汲取新的營養。把自己知識的海洋,也變成有源頭的活水。這是詩人讀書做學問的深切感受。今天讀起來,也使我們收益匪淺。
推而廣之,讀書是這樣,人的道德修養和藝術修養也是這樣。只有堅持不懈,才能達到豁然開朗、出神入化的境界。一塘死水, 日久即污。只有處于不斷運動中,汩汩注入活水,才能永遠保持清澈新鮮,這就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朱熹以此喻人, 只有不斷總結新經驗, 了解新情況,捕捉新信息,更新知識結構,經常調整審視自己,思維才能活躍,思想才能避免停滯和僵化,進而步入新天地,跨入新境界。
上一篇:《于謙·觀書》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朱熹·觀書有感(其二)》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