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這是一首春晨即興之作。詩人通過對春天風、雨、花、鳥的具體感受,描畫出了一幅明媚優美的春曉圖,表現了對春光的珍惜,對美好事物的喜愛。
詩人沒有運用奇特的構思,詩中也沒有驚人的警句,而是以尋常的口語入詩,用樸素的字詞點染,把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寫得生趣盎然。首句“春眠不覺曉”,寫春天氣候和暖,覺也睡得格外香甜,不知不覺天色已經破曉。“不覺曉”,既寫出了人們對春天的共同感受,也表現了詩人生活和心境的閑適。第二句“處處聞啼鳥”,寫聽覺。天色剛亮,那些知春的鳥雀,就吱吱喳喳地啼叫起來,聲音清脆悅耳。詩人用一個疊詞“處處”,寫出了清晨鳥兒叫聲的熱鬧,使人們從聲音里想見到鳥雀在枝頭房檐歡跳喜樂的情景。這兩句在“不覺”中寫“覺”,人們的困倦,鳥雀的活躍,都生動真切地體現出了春天的季節特征。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寫春天的風雨和落花。詩人由黎明時的鳥啼,朦朧中記起夜間曾經有刮風下雨的聲音,不禁聯想到經過一夜的風吹雨打,那些爭嬌競艷的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這兩句在“覺”中寫“不覺”,從夜間風雨推及到黎明將會看到滿地落花,詩歌寫得委婉有致。“花落知多少”中的“多少”,蘊含著惟恐其多、但愿其少的意思。詩人珍惜春花、喜愛美好事物的感情表現得多么細膩。
這首詩有傷春惜花的意味,字里行間也難免滲入詩人淡淡的身世之感。但是,整首詩所展現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好的春晨圖畫,它清新活潑而并不哀傷低回。同“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曲江》)、“惜春常怕花開早,更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相比,這首《春曉》的調子要歡快得多。孟浩然是盛唐時期的詩人,盡管他仕途不遂,以布衣終老,但當時整個民族、階級、國家正處在欣欣向榮的社會氛圍中,他的詩仍然具有“盛唐之音”爽朗明快、優美健康的特點。
上一篇:《春日郊外·宋·唐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春晴懷故園海棠二首(其二)·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