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吳濤
游子春衫已試單, 桃花飛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歇, 又作東風十日寒。
吳濤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詩人,大約生活于南北宋交割的年代。他現存的幾首詩是從他的弟弟吳沆的《環溪詩話》中選錄的。篇數雖少,但大都寫得比較新穎別致。
這首《絕句》對江南春深夏淺之際乍暖忽寒的感受和體驗是頗為真切、獨到的。
前兩句寫春夏之交的“乍暖”氣候。首句以游子對天氣冷暖的心理感覺來反映氣溫的“乍暖”。游子在奔波勞碌的生涯中對氣溫的變化最為敏感。他的“試單”的行動,反映了氣候的“乍暖”。這個“試”字用得很有份量,從心理感覺上寫出游子對“乍暖”、“忽寒”的變化體驗,暗示出春深夏淺之時氣候反復無常的變化。“桃花”句直接摹寫春暖時節的氣候特征。詩人以“桃花”和“野梅”這兩種物象突出了江南暮春的盎然詩意,深化和拓展了“暖”的內涵,并給人以美的愉悅。
后兩句筆鋒驟轉,寫氣候的“忽寒”。江南的暮春不僅雜花生樹,燕語鶯啼,就連池塘、農田里的蛙聲也給人一種和暖之感。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夜之間蛙聲沉寂,聲息皆無。句中的“怪”字反映了詩人心理詫異的感覺,從側面寫出了氣溫的驟降。這個“怪”字與上句的“試”字互相照應,都從心理感覺的角度揭示了“乍暖”和“忽寒”的反復變化和人們心理的承受狀態。結句“又作東風十日寒”,寫出人們對“忽寒”的認識與體驗。“十日”不是確指。它擴展了“一夜”的內涵,反映出“忽寒”的持續過程。其實,在春風的吹拂下,“忽寒”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轉暖的。
這首詩的精到之處就在于詩人對“乍暖忽寒”的氣溫變化體驗得極為真切,表現得極為深刻。作者擇取了一系列典型的意象來表現“乍暖忽寒”的物象變化,既有色彩的交織(如桃花紅、野梅綠),又有聲音的呼應(如蛙聲);既有虛寫(如游子試單、蛙聲驟歇),又有實寫(如桃花、野梅、十日寒)。在前呼后應、曲折跌宕、虛實相襯、鮮明對照之中,把春深夏淺,“乍暖忽寒”寫得極有情味,給人以豐腴的美感享受。
上一篇:《立春偶成·宋·張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綺羅香 詠春雨·宋·史達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