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鄧紹基史鐵良
鞍馬連年出, 關(guān)河萬里賒。
將軍思報國, 壯士恥還家。
大漠春無草, 天山雪作花。
誰憐李都尉, 白首沒胡沙。
嚴羽
本首與《塞上行》一樣,用樂府古題,借以抒情。首聯(lián)言遠征,離家萬里。“連年”云云,意謂外患不斷,已持續(xù)很長時間。這兩句是客觀的敘述。三、四句則鮮明地表示了作者的態(tài)度,頌揚“思報國”的將軍和“恥還家”的壯士。本來離家愈遠愈久,則思家之心愈切,詩中卻寫雖有連年之久,萬里之遙,將士卻以還家為恥。在敵人不斷入侵的情況下,為了報國,就不能還家。古人說:“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司馬穰苴語,見《史記》),如果在國難未已的情況下還家,對于出征壯士來說,當然是一種恥辱。詩中所寫“將軍”“壯士”可理解為指同一對象,也可理解為指不同對象,即分別指將軍和兵士,這兩句也表現(xiàn)了將軍、壯士為國家不顧小家的崇高精神,類似霍去病所說的“匈奴未滅,無以家為”,這也是傳統(tǒng)的愛國精神。“大漠春無草,天山雪作花”二句描寫邊疆的氣候,當內(nèi)地春光明媚之時,那里仍大雪紛飛,寸草未生。這兩句含有頌揚將士以苦為榮,以苦為樂,以報效國家的意思。這樣,他們的愛國精神顯得更為可貴。五、六兩句的景物描寫起了烘托的作用,從側(cè)面深化了詩的主旨。最后一聯(lián)筆勢陡轉(zhuǎn),由歌頌愛國將士轉(zhuǎn)到批評、譴責叛國者。李都尉指李陵,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漢武帝時任騎都尉,率五千人擊匈奴,糧盡援絕,戰(zhàn)敗投降。對于李陵之降,古人多持批評態(tài)度,曾為他辯護的司馬遷也說,李陵降后,“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史記·李將軍列傳》),馬戴《邊將》詩說:“玉榼酒頻傾,論功笑李陵。”嚴羽對李陵也持嚴厲的批評態(tài)度。李陵投降后,娶匈奴女為妻,地位顯貴,在匈奴終其一生。嚴羽此詩中“白首沒胡沙”正指此事。唐李端《塞上》詩說“李陵甘沒此”。嚴羽用“誰憐”二字表明了自己的嚴厲態(tài)度,以反詰語氣指出李陵不光采的結(jié)局,誰也不會可憐他的可悲下場。對李陵的批評和譴責應(yīng)是詩人有感而發(fā),當有弦外之音,批評南宋有些將領(lǐng)如李陵降匈奴一般,先后叛降金、元。
詩人從連年征戰(zhàn)、離家萬里,思想意志、環(huán)境艱苦等方面作了多角度的描述,歌頌將士們的愛國熱情,最后又從反面批評投降將領(lǐng)。通過前后對比,益發(fā)顯示出愛國將士精神的崇高。
詩人處于江河日下的南宋末年,國家積弱,強敵壓境,他借樂府古題寫出這樣的“軍旅之詩”,正是他愛國情懷的表露。
上一篇:黃畬《塞上曲》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唐]張祜《塞下》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