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原文|譯文|賞析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①。
三分割據紆籌策②,萬古云霄一羽毛③。
伯仲之間見伊呂④,指揮若定失蕭曹⑤。
運移漢祚終難復⑥,志決身殲軍務勞⑦。
【釋詞】
①宗臣:宗,尊崇,為人崇仰的大臣。《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肅:儼然,巍然。
②紆籌策:紆,曲折,引申為周密。費心周密地規則謀略。
③萬古:萬古罕見。云霄羽毛:比喻鸞鳳高翔,獨翱云霄。
④伯仲:本指兄弟之間,這里比喻不相上下,可堪匹敵。見:猶有。伊呂:伊尹和呂尚。伊尹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周朝,治理天下。
⑤若定:胸有成竹,從容穩健。失,使之失色。使蕭曹相形見絀。蕭曹:蕭何、曹參,為西漢開國重臣。
⑥運移漢祚:運,命運;祚,帝位。意思是漢朝氣運已盡,皇統地位終難恢復。
⑦身殲:以身殉職。軍務勞:軍務勞累。
【賞析】
唐代宗大歷十年(公元766年),詩人杜甫在夔州瞻仰了武侯祠,欽慕有感,發而為詩。由于詩中沒有描述祠廟的景致,而集中歌詠諸葛亮一生的功業,以及詩人的感嘆。所以借用到情節中,放到由祠廟寫起的第一首之后,自然貫通。
“諸葛大名垂宇宙”,開篇第一句,如千尺瀑布,飛流而下,給人雄放奇警之感。讓你一踏入祠廟,就肅然起敬,正是“宗臣遺像肅清高”。以“宗臣”二字為詠史領起,分敘諸葛亮不朽的功績和非凡的才能。殫精竭慮,運籌謀畫,以成三分天下之功,猶如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匡時濟世,輔佐王業,有伊尹、呂尚之才;指揮三軍,運籌帷幄,勝蕭何、曹參之能。這兩聯詩以極其精練概括的語言回顧了諸葛亮的文治武功。全詩從進祠、瞻像、敘事,層層推進,如大江東去,波濤浪涌,激情噴發:“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再一次慨嘆諸葛亮生不逢時,志之不成,終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于征途。這聯詩與“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有異曲同工之妙。
杜甫兩首詩的結尾都表達了詩人的憂患心態,既是詠史,又是嘆己;既是吊古,又是傷今。在諸葛亮和杜甫心靈之間引發共鳴的原因,是積淀在民族的心理深層的憂患心態使然。諸葛亮憂國憂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最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亦兼濟天下的杜甫所傾倒,所崇尚,所共鳴。杜甫是唐代寫詠諸葛亮詩最多的一位,也是最動情的一位。小說家對諸葛亮的情感心態與杜甫一樣,他用悲愴的筆搖曳多姿地描寫諸葛亮臨終之時,或對答、或囑托、或遺書,字字含淚,聲聲帶悲。當安排好軍國后事,他強支身體抱病巡視軍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此刻他想到:將同朝夕相處的將士告別,將一生未盡的事業付之東流,這一切怎能不使他“徹骨生寒”?怎能不悲天憫人地長嘆:“再不能臨陣討賊矣! 悠悠蒼天,曷此其極!”他抱著對未竟事業的巨大遺憾,飲恨而逝。這種憂患心態和悲涼的情緒,不僅表現在小說情節的描寫上,也體現在借用的杜詩上。
上一篇:三國詩詞《詠史(二)》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唐妃訣別歌》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