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無題①》原文與賞析
萬家墨面沒蒿萊②,
敢有歌吟動地哀③?
心事浩茫連廣宇④,
于無聲處聽驚雷⑤。
【注釋】
①魯迅日記1934年5月30日載:“午后為新居格君書一幅云:‘萬家墨面沒蒿萊……。’”新居格,日本社會評論家,1934年春來華訪問。在上海時,曾訪問魯迅。
②墨面:可作兩種解: 一,面容憔悴黑瘦。《淮南子·覽冥訓》:“逮至夏桀之時……美人挐首(蓬頭)墨面而不容(不打扮)”,指在夏桀暴政下,婦女過著痛苦的生活,臉無光彩,又黑又瘦。二、墨,是古代五刑之一,在囚徒臉上刺墨以刑辱。此指當時勞動人民過著囚徒般的痛苦生活。沒蒿萊: 沒,淹沒。蒿萊,艾類野草。
③敢: 豈敢,那敢。動地哀:震動大地的哀歌。唐李商隱《瑤池》詩: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相傳周穆王在大風雪中作《黃竹歌》,用以哀悼人民的饑寒。
④廣宇: 廣闊的宇宙。
⑤無聲處:沉默無聲的大地。人民因悲憤而沉默,故曰無聲。《華蓋集續(xù)編·記念劉和珍君》:“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人民在極度憤怒中的沉默,必將爆發(fā)出滾動的驚雷。
【析】 首句“萬家墨面沒蒿萊”,這是詩人目睹中國大地腥風血雨的悲慘情景而發(fā)出的悲憤控訴。千門萬戶的苦難人民呵! 蓬頭垢面的一個個在荒草叢中倒下了。詩人眼見這慘不忍睹的情景,怎不悲痛萬分呢!這是一個該咒詛的時代,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代。當魯迅作此詩時(1934年5月),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向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已歷時七月,無數革命志士和勞動人民慘死于屠刀之下。為了傾其全力對付人民的反抗,蔣介石又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 “塘沽協定”,斷送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人民在內外反動派的雙重蹂躪下,轉輾溝壑,老死荒野。面對這一悲慘現實,詩人用“萬家墨面沒蒿萊”一語,對這個時代的特征,作了精練而準確的高度概括。
第二句“敢有歌吟動地哀”,把首句的內容推進一步,使主題更突出,調子更深沉。人民在暴政的統治之下,誰敢說話?誰敢歌吟?當然,更不敢將強烈的反抗情緒化為悲壯的歌聲使大地也為之怒吼。
第三句 “心事浩茫連廣宇”,面對茫茫黑夜,憂憤深廣的詩人不能不心潮起伏。思慮祖國的前途,人民的命運,這是“心事浩茫”的具體內容。只有與人民休戚與共、并肩戰(zhàn)斗的“浩茫”“心事”,才有可能連接“廣宇”,由此句可看到魯迅廣闊的胸懷,他馳騁宇域,神思飛越,山高海深,與祖國和人民血肉相連。
結句 “于無聲處聽驚雷”,是從 “敢有歌吟動地哀”的深處爆發(fā)出來的一聲霹靂。在毫無聲音的時候,突然爆發(fā)出震天動地的驚雷。這看似偶然,其實又是必然,人民在遭到極度壓迫和剝削,在處于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境地之時,必然要奮起反擊,要爆發(fā)出震顫大地的驚雷。“于無聲處”這一結句,是議論、是哲理,耐人思索、尋味;但它不是概念的,是通過比喻的藝術手法表達的,是用詩的語言說出的,而且這種議論是與全詩的形象結合在一起的,因而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魯迅這首七絕,雖寫于險惡的環(huán)境和低沉的氛氤之中,但絕無悲觀色彩和晦澀之詞,而是充溢著雄渾犀利的氣概和憂憤深廣的情懷。全詩先抑后揚,抑揚起伏,氣勢昂揚。這種抑揚起伏的波瀾,絕非人為雕琢,而是作者感情自然的表露,是黑暗的現實與理想的追求構成的,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 “萬家墨面沒蒿萊”的社會生活矛盾構成的。全詩渾然一體,一氣呵成,有行云流水之自然,氣貫長虹之正氣,震聾發(fā)聵之威力。
上一篇:魯迅詩歌《無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詩歌《無題二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