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商隱·夜雨寄北》鑒賞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是作者滯留巴蜀時所寫,大致作于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848)間(據馮浩《玉谿生年譜》)。是寫給在北方的妻子王氏的。北,一作“內”。在這期間,他還寫了另一首寄內詩《搖落》,也描寫了秋景。但以《夜雨寄北》最為著名。
巴山,可以泛稱“三巴”,此處應指巴東一帶。何當,猶言何時。卻話,追憶過去。卻,回。
這首詩的大體意思是:
詩人在巴山滯留,當北方家里妻子王氏來信問歸期時,他卻答說,還沒有回家的確切日期。現在,這里正下著愁人的夜雨,使池水都漲滿了。將來什么時候能返家同你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回溯在巴山時的情況,那就太好了。剪燭,燭燃久了,燭心結成花,燭光就暗了,須及時剪去了方明亮。
* * * *
這是一首篇幅小、內容豐、技藝高的著名佳作。為了深入了解此詩的方方面面,對以下幾個問題,須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此詩究竟為誰而作
李商隱這首七絕,到底為誰而寫,曾經有一些不同看法,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懷念友人之作”;二是“惦念妻子之作”(包括有人認為悼念之作)。我同意第二種說法,因為:
第一、寫作年代同作者滯留之地相吻合。何時寫此詩確是一個關鍵。據《年譜》記載,此詩系寫于唐宣宗大中二年。這時,作者確生活在湖北、四川一帶,年三十五歲左右。
第二、李商隱在四川、東川節度使幕府任職時,年齡已超過三十五歲,是在三十九至四十三歲間。其妻王氏恰在入幕前病故。
第三、另一版本此詩題作“寄內”,明點詩為妻而作。況且,長安在四川、湖北以北,亦可視為“寄北”,也即“寄內”,兩者統一。
第四,“共剪西窗燭”,用于夫妻情侶,比用之友朋間更為相宜。
據此,把《夜雨寄北》(即“寄內”),定為李商隱在巴蜀滯留時懷念妻子之作,是有充分依據的。其他種種說法,似乎都缺乏有力的外證與內證。
二、它著重寫些什么
通觀全詩,它著重渲染的是兩個詞——愁懷與向往。
先說“愁懷”。詩人定居他鄉,又逢漲池夜雨,秋風蕭索,甚感凄寂,又加上歸期杳杳,更添惆悵。這種念遠思歸的情懷無法排遣,只好借詩宣泄。
再說“向往”。它向往什么?就是北歸重聚。詩篇設置了一個“懸擬會面”情景:夫妻(或情侶)雙雙“共剪西窗燭”,回敘“巴山夜雨時”的孤寂與思念。
怎么從“愁懷”過渡到“向往”呢?
一般都會有這種體驗,特別是游子體悟則將更深:在愁悶中產生憧憬,產生渴望和追求,即從今夜的寂寥而向往、回味著異日的快慰;在向往中最大的快慰,則是回味今夕的寂寞。這樣,就使兩者緊緊地又相輔相成地融為一體了。
三、詩之技藝高超,從何見得
一首七絕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魅力,一代代地吸引著人們呢?
我看它的訣竅,就在于妙用語言的重復。就是說“巴山夜雨”在第二句與第四句的重復出現,造成語義的回環。這決非文辭的簡單重復,而是詩的意境的深化,是經過詩人精心營造的結果。試看——
首次出現的“巴山夜雨”,還只是詩人對現實的直觀感受,而第二次的“巴山夜雨”,則是對首次的推進與豐富。且看看它的思路是怎樣的?
由今夕而望來日,又由來日而返及今夕,在意念的推移往復中,巧妙地誘使讀者轉換欣賞角度,讓人們從不同的時間、場合去反復體味,“味”出個中之奧秘:深切的愁懷,熱烈的向往。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沈約·夜夜曲》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原始歌謠·大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