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此詩約寫于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詩題很象一篇小序,點明這是一首哀亂傷離、寄贈詩人眾位兄弟的書懷詩。
首聯交待白氏兄弟失散的事實及其原因、背景,筆墨十分洗煉。“時難”,即題中“河南經亂”。貞元十五年(799),唐德宗分遣十六道人馬平息軍隊叛亂,戰事多發生在河南。“年荒”,亦題中“關內阻饑”。貞元十五年春,陜西關中(屬關內道轄)大旱,又因戰亂,漕運受阻,關內人民遭受嚴重饑饉。兵禍天災夾擊,白氏祖業(“世業”)于是乎蕩然一“空”,白氏兄弟遂都成了各奔西東的羈旅之人。此聯中,第一句僅以短短七個字,既扣緊題面,又將時代、社會、家族諸方面的重大事件大致勾勒出來,的確簡煉之至。第二聯,仍寫骨肉流離之苦,不過重點放在揭露兵禍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方面,寫得具體形象,又高度概括。白氏一門的苦難,其實也正是整個時代、社會及廣大人民的苦難。第三聯,正面抒發郁積作者胸中的離情別恨。詩人既自傷于成為失群孤雁,也為眾弟兄的散為九秋飛蓬而哀痛。雁行分飛,天各一方與蓬草辭根,飄無定轉這樣兩幅孤零凄冷的畫面,將詩人內心的孤苦,對親人的懷念,對現實的哀怨,……全都真切而充分地表現了出來。這兩句詩,形象傳神,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最后一聯,結之以對月思鄉。明月何故,偏照離人?鄉心一經惹動,便徹夜無眠,唯有淚垂。詩人對月傷懷,禁不住聯想起散居各地、同是離人的弟兄們:此刻他們與我共仰天上圓月,亦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何嘗不徹夜為“鄉心”所苦呢?!
全詩的脈絡很簡明,即:祖業已空——骨肉離散——離人思鄉。前六句重在寫骨肉離散,聯與聯之間跳躍不大,轉折不多,似乎有點重復。然而第一,從敘寫的角度或著眼點看,首聯側重寫自家遭遇,頷聯側重寫社會現實,頸聯側重寫詩人的內心感受。所以,相似之中仍有變化。第二,這種從多角度多側面對同一問題進行的反復敘說詠嘆,正有似于古詩中所謂“復沓章法”,其特點是在變化之中見同一。用得好,能使所詠歌的主題凸現出來,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這里的反復詠嘆,實則是詩人內心纏繞回復、不可排解的濃郁情感的真實表露,由此正可見出詩人情感之深厚真篤。有此二點,再加上敘寫手法與所用意象的不同,前六句中的反復詠嘆,仔細讀來又不覺其重。
此詩有一個明顯的情感凝聚點,即“鄉”、“根”;有一個強烈的情感指向,即思“鄉”、歸“根”。全詩以辭別故鄉發端,思念故鄉作結,已略可說明這一點。而前六句中反復引起詩人巨大哀痛的弟兄“羈旅”,骨肉“流離”,雁行“分飛”,蓬草“辭”“散”,其實也都在強烈反襯著他那執著不移的鄉思:那“世業”,那“田園”,雖已空無寥落,但仍是他夢魂縈繞的“根”之所在。詩人不得不離開它,不能不思念它,卻又不能見到它!然思而不見,更倍增其思。其鄉思是如此的往復回環,層層加深,以至于對月垂淚,長夜難眠。這樣的鄉思,令人感動,也令人心碎。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這首寄贈眾位弟兄的詩作,重在鄉思上著墨,卻很少直接寫弟兄間別后的相互思念與親情,似乎有點不近情理。但細析起來,又不盡然。我們知道,戰亂之年的離人鄉思一般是特別濃烈深厚的。既然如此,那么抓住此刻大家最為關切最為沉痛的情感紐結(鄉情鄉思)給予徹底的揭發傾吐,不是就更能激起強烈的共鳴并因之而愈發加深患難之中的手足親情嗎?所以,極寫共同鄉思而少敘相互親情,倒正是對此際親情的一種不寫之寫——“此時無聲勝有聲”,是也。
宋代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認為,白居易“專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就此詩看來,確乎如此。它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同時也將其眾位兄弟,乃至于當時千萬個背井離鄉者的心曲代為淋漓地傾訴了出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能夠藝術地傳達出作者個人乃至蕓蕓眾生真摯濃郁的性命之情的作品,常常就是具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上乘之作。白居易的此詩,就是這樣一首既有相當藝術性而又以“道得人心中事”見長的感人佳作。
上一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舟中夜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