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以希世的天才,宦游物華天寶的杭州,很快被當地的名山勝水所陶醉,揮筆寫了許多描繪湖山美景的杰作佳構。這首于熙寧六年(1073)春天在杭州通判任上游覽西湖所寫的七絕,就是他杭州風景詩中傳誦最廣的千古絕唱之一。
由詩題可知所寫風景均為立足湖上觀賞所得,“初晴后雨”指明當日天氣的變化,小詩緊貼題意下筆。“水光”兩句以激情贊賞的語調,描繪西湖晴雨中的不同景色:艷陽照射下湖面波光蕩漾閃動,晴空里明麗的美景讓人嘆賞;煙霧籠罩時山巒翠色隱約迷茫,陰雨中素淡的風光堪稱奇妙。起句寫湖光,“瀲滟”,水盛而波光閃動的樣子;對句寫山色,“空濛”,霧起而煙雨迷茫的情景。一句寫晴,一句寫雨,一為俯瞰所得,一為遙望所見。寫晴中景,抓住湖面水光,形容晴日水波交互輝映所呈現的絢麗多彩;寫雨中景,突出煙霧中山色,描繪其煙云繚繞山巒掩映所形成的縹緲渾茫。每句有染、有點、有贊,鍛煉精美而有情致。
前聯上下句兩兩駢對,齊勻精工,后聯則變駢為散,一貫而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以神來之筆,把晴雨中景觀變化多樣的西湖想象成無論嚴妝淡妝都同樣顯現其國色的絕代佳人——西施。這個巧妙的比喻千百年來成為西湖的定評,引起人們交口贊譽。
這一聯好在哪里?它由詩人游賞西湖所觀察到的眼中實景,進而升華到意中想象而得的空靈的虛景;實景結合晴雨不同的天象顯現出西湖水光山影的不同景觀,虛景則從總體上昭示出西湖晴雨俱佳、色調濃淡咸宜的多樣統一美。前聯是具體描述,側重以多彩的筆墨圖寫其真實形貌;后聯是采用比喻,側重于借助美妙的想象呈現其風流氣韻。西湖與西子,兩者原無多關涉,然巧合處名稱上同有一個“西”字,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在詩人眼中,西湖的風姿具有一種妖嬈嫵媚之美,從這方面著眼,世間恐只有麗質天賦的絕代佳人方可與之比擬。西湖風姿在晴天陰雨中同樣美不勝收,這宛如西施濃妝淡抹均能恰到好處地顯現其天生麗姿一樣。他人觀賞西湖也許同樣會感受到她的妖嬈美,然而唯天才的詩人方能心馳神悟、妙手獨得、隨地拈來、脫口而出,吟成此妙喻傳神的佳句。因而它便成為最足以表現西湖之美的名言,而風靡文林、膾炙人口了。
這一聯語言自然天成,而設喻超越形似,著眼于神似,因而具有相當的含納性,能給讀者留有以多種聯想來進行補充和再創造的廣大空間,因而它有恒久的藝術生命力,令人一讀不忘,常品常新。正由于此,蘇軾本人對這個出色的比喻似乎也頗為得意,后來在詩中屢屢化用,而有“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次韻劉景文登介亭》);“只有西湖似西子,故應宛轉為君容”(《次韻答馬忠玉》)等句。此后詩人題詠西湖,多有稱引坡公此詩者,如劉克莊熔裁入《沁園春》詞云:“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更謂:“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簡直認為蘇軾的比喻達到了不可超越的語言藝術頂峰,足以說明這首小詩影響何其深遠。
上一篇:賈島《題李凝幽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梅堯臣《魯山山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