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詠》原文賞析
寂寞河中府,生民屢有災。避兵開邃穴,防水筑高臺。六月常無雨,三冬卻有雷。偶思禪伯語,不覺笑顏開。
耶律楚材以英年受知,隨成吉思汗西征,于襄贊戎幕之暇發為歌詩,每臻佳妙。組詩《西域河中十詠》便是一個有名的例子。這里且說第四首。
河中府原屬晉寧路,領河東、萬泉、猗氏、滎河、臨晉、河津六縣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第十),相當于今天的山西臨汾地區。黃河流經山西境內,由北而南,剛好把這一地帶擺于它的東邊,高臺防水主要就是防的黃河水。山西地處要沖,為兵家所必爭,在宋、金、元擾攘之秋,一般的中原人早就把它目為 “邊地” 了,例如元好問就寫出過這樣的詩句: “平野風埃接戍樓,邊城三月似窮秋。”(《過應州》)此詩題面上有“西域”字樣,因為山西在中原的西邊,又是所謂的邊遠之區,故云。
這是一首五律,詩人用大筆勾勒出河中地區的民俗特征,然后輕輕一宕,于“笑顏開”中結出自我解脫的人生態度,頗值得玩味。
關于河中的民俗特征,詩人一共寫出了四項: 兵燹、水患、住土窯、氣候惡劣。由于這四者的交互作用,當地的老百姓因而經常遭受災厄,整個河中府也就顯得“寂寞” 了。這兒的“寂寞”,意為冷清、荒涼、毫無生機,講的是詩人的總體感受。
面對眼前的苦況,詩人的人生體驗受到觸發,原來所謂人生者,也不過就是一個苦難的過程。杜牧不是說“塵世難逢開口笑” (《九日齊山登高》) 嗎?其實笑也還是可以笑得起來的,只要能做到心無所往,苦難就把你毫無辦法。“禪伯” 即禪師,此指萬松。耶律楚材十七歲時(四部叢刊影元本《湛然居士文集》作“二十有七”)受顯訣(佛有顯、密二教,能用語言文字表明佛教教義者叫顯教,如天臺、華嚴諸宗)于他,學“忘死生,外身世”之法,頗有得,和友人詩有句云:“但能生死榮辱哀樂不能羈,存亡進退盡是無生路。”(陳衍《元詩紀事》卷三引萬松野老行秀序)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能把生死欲念情感統統置之度外,則主觀之心一點不受拘牽,進入到一種忘機、無我、不制于物的境界,那么,你自然就會笑口常開了。
值得注意的是,耶律楚材當時深受元世祖的倚重,他是以勝利者的身份途經河中府的,然而河中地區的苦難竟是那樣深重,致使這位呼吸通帝座的大人物也感到承受不起,不得不轉而乞靈于佛梵以尋求心靈上的解脫。既然如此,那么那些困于社會底層的“生民”們,其處境之糟,難道不是非常明白的事實么?
詩似淺而深,不假粉黛而豐韻天然,確乎是名家風范。
上一篇:古詩《厲鶚·蒙陰》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袁枚·西施》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