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吾·中秋月》中外哲理詩賞析
中秋月是用彩筆畫圓的
中秋月是用夢幻編成的
掛在天上掛在心上
用永不消失的誘惑
把企盼照圓
把淚珠照圓
有桂花的芳香陪伴
有菊花的淡雅陪伴
有希望的溫馨陪伴
于是命運的車輪
就在圓實而飄逸的夢中
旋轉
李白的筆曾蘸著豪情畫圓
蘇軾的筆曾蘸著悲愴畫圓
終沒有把人生歸宿畫圓
終沒有把天寬海闊畫圓
只給通往山高水長的條條小路
留下了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
詩魂
人生的企盼從沒有圓過
生命的中秋從沒有圓過
只有夢中月是圓的
只有相思果是圓的
讓我在自己的心里
用最美最美的色彩
畫我的中秋圓月吧
那是詩與夢的嬌女
1988.中秋于北京
古往今來,詩人們望月興嘆曾留下多少膾炙人口的佳作!星移斗轉,當代詩壇又開出《中秋月》這樣一朵迷人的奇葩!
中秋月是用彩筆畫圓的
中秋月是用夢幻編成的
詩人一落筆,就概括了世世代代人們對于中秋月的寄托。
什么樣的寄托呢?是一個“圓”字;月亮圓了,人的種種企盼也應該圓滿,使人們不再為痛苦流淚。圓滿到什么樣的程度?圓滿到“有桂花的芳香陪伴(神話傳說:月中有桂), “有菊花的淡雅陪伴(現實世界:人間有菊),“有希望的溫馨陪伴(月下之人:心有所望)。這是圓滿的最高境界,雖然難以達到卻具有“永不消失的誘惑”。于是, “命運的車輪/就在圓實而飄逸的夢中/旋轉”。
命運旋轉的結果如何呢?以古代詩人為例:李白舉杯邀明月,醉吟“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月下獨酌》),可謂豪情滿懷。但他有志難伸,反遭囚禁與流放,后雖中途遇赦,卻難免客死異地。蘇軾把酒問青天,高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聊以自慰中飽含悲愴。結果呢,也是在遭貶遇赦之后病故他鄉。基于這兩位文學名家的命運,詩人在描繪了人們對于中秋明月的美好寄托之后,陡轉筆鋒,不無感慨地吟誦道:“李白的筆曾蘸著豪情畫圓/蘇軾的筆曾蘸著悲愴畫圓/終沒有把人生歸宿畫圓/終沒有把天寬海闊畫圓/只給通往山高水長的條條小路/留下了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詩魂”。這末一句,興許是指重演著李白、蘇軾的悲劇的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吧。
最后的結論是:“人生的企盼從沒有圓過/生命的中秋從沒有圓過/只有夢中月是圓的/只有相思果是圓的”。作為現實中的人,不能奢望萬事如意,只能在自己的心里,“用最美最美的色彩”,畫自己的“中秋圓月”——那為詩與夢所鐘愛的嬌女。何以如此?因為人類要生存,要發展,須臾離不開對于美好未來的幻想。舍此,就會失去生命的活力,因絕望而沉淪。
縱觀全詩,詩人以月圓人未圓為基本構思,循著“盼圓——不圓——繼續求圓”的線索,連天上人間成一片,熔古今未來于一爐,令我們置身于芳香、淡雅、溫馨的氛圍,于領略人生體驗的同時,也獲得了最高的審美享受。
上一篇:《孟浩然·與諸子登峴首》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楊慎·臨江仙》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