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雨之害物多矣,而城者神之所職,不敢及他,請言城役。用民之力六萬九千工,食民之米一千三百石。眾力方作,雨則止之;城功既成,雨又壞之。敢問雨者,于神誰尸①?吏能知人,不能知雨。唯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厥職,無愧斯民。
——《歐陽文忠公文集》
〔注〕 ①尸:這里是管理的意思。
舊時各郡縣都有城隍廟,城隍神等于陰間的一城長官。小民在陽間受官吏管,到陰間便受城隍菩薩管。無形的陰間勢力大于有形的陽間勢力,所以連封疆大吏也要向城隍神乞援。
但城隍之“隍”,原義實指無水的城壕,《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中的蠟祭八神,其七為水庸(鄘),相傳就是后來的城隍,所以古人的祭城隍文多用于祈晴祈雨,如韓愈為潮州刺史時的祈晴,杜牧為黃州刺史時的祈雨。
歐陽修此文,作于知滁州時(知州相當于刺史)。他對滁州很有感情,從《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兩篇名文中即可看到。
這篇祭文,寫當時修筑城池工程的艱巨:動用了六萬九千工力,一千三百石糧食。工程才開始,便受到雨的阻力,工程將完成,又被雨破壞。他于是向城隍神質詢:雨是什么神控制調節的?我們做官吏的,只能掌握人,不能掌握雨,唯有你城隍神才能和雨商量。末尾四句,意思是,只有使雨止城成,為神也好,為吏也好,才能對得起百姓。
這一篇是祈晴的,另有一篇《求雨祭文》,末尾有這樣的話:“嗚呼! 民不幸而罹其災,修與神又不幸而當其事者,以吏食其祿而神享其祀也。今歲旱矣,令雖愚,尚知恐懼而奔走。神至靈也,得不動于心乎?”
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逢到水旱失控時,只得向神靈乞告。歐陽修的兩篇祭文中,還隱含對神靈責備之意,因為吏食之祿與神享之祀,都是民脂民膏,現在小民遭受災難,我們做地方官的尚知恐懼奔走,神是能主宰雨和旱的,比官吏有更大的威力,只要憑神一句話,就能使百姓逢兇化吉,神能無動于衷么?
神終究是虛無飄渺的,最后自必無動于衷,也只好有愧于民。但這類祭文,作為諷刺小品看,卻不無意趣,雖然作者的原意,是一本正經地懷著為民請命的愿望寫的。
上一篇:歐陽修《生查子》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祭石曼卿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