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審言》言情贈友詩歌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yuǎn)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永昌元年 (689),杜審言由洛陽丞貶為吉州司戶參軍。消息傳來時,宋之問正臥病居家,在寂寞煩悶的病中,突然聽到好友被貶的消息,詩人不禁感慨萬端,于是便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樸實自然的送別詩。
詩的前兩聯(lián),寫得樸素自然,明白易懂,選詞用字,不事雕琢,但在樸素的詩句里,卻寄托著詩人深沉的感慨和對友人無限誠摯的深情。首聯(lián)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語意含蓄委婉,耐人咀嚼。“人事絕”,即人事隔絕,和外界中斷聯(lián)系之意。大抵人在病中,往往心情比較郁悶,情緒比較低落,因此此句就有臥病居家,生活單調(diào)枯燥之意,此其一; 如果臥病之后,平日的朋友能常相拜訪看望,那么也會使生病之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可是現(xiàn)在卻門庭冷落、人事蕭疏,大有“多病故人疏”的情勢,這又使詩人對人情冷暖大為慨嘆,此其二; 本來已經(jīng)人事隔絕,但好友貶謫的壞消息還是傳來了,真是“壞事傳萬里”,這又使詩人既吃驚又感傷,此其三。“嗟君萬里行”一句,
“嗟”字用得極好,把詩人聽到好友被貶謫的消息時的復(fù)雜感情表現(xiàn)得既精細(xì)準(zhǔn)確又含蓄委婉: 好友遭貶,且一去萬里,詩人不免為友人嘆息; 貶謫分手,雖是生離,卻又可能成為死別,相見難期,又自不免感傷; 友人宦海浮沉,遭受挫折,而自己臥病之后,人事蕭疏,想世間滄桑,人情冷暖,則又不免感慨萬端……無限含意,盡凝于這一字之中。
頷聯(lián)寫景抒情,融情入景,極為感人。生離死別,如能置酒設(shè)帳,都門餞別,也許能稍慰別情,偏偏自己又染病在身,既不能長亭相送,也不能灞柳折枝,因此在感傷慨嘆之外,又生一種遺憾之情。“河橋不相送,江樹遠(yuǎn)含情”,詩人設(shè)想中,友人在曠野的遠(yuǎn)處漸漸消失,送別的人也紛紛離去,河橋一帶,風(fēng)光依舊,只有江邊的垂柳,隨風(fēng)飄拂,似含無限情意,向友人頻頻招手。“河橋”、“江樹”本是無生命無感情的事物,詩人卻賦予它們以人的性格,從而把詩人對友人的深情表現(xiàn)得更為強(qiáng)烈、更為感人。同時,這兩句也暗合了詩題,使詩題中的“送”字有了著落。
詩的后兩聯(lián)連用了三個典故,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杜審言才華人品的賞識和才高位下、仕途坎坷的深切同情。
頸聯(lián)“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兩句分別用孫楚和屈原兩個典故。孫楚是西晉文學(xué)家,名重一時,但由于他“多所凌傲”,到了四十多歲,才做了個參軍一類的小官;屈平,即屈原,他是戰(zhàn)國時楚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才華卓絕,但卻遭讒被貶,長期被流放于沅湘一帶。杜審言也是個有才華的詩人,他“恃才蹇傲”,因此在才能和人品上與此二人有相似的地方,詩人以此二人喻友人杜審言,十分恰當(dāng)、貼切。另外,杜審言這次由洛陽貶往吉州,正好取道兩湖,涉足先賢當(dāng)年所到之處,因而,這兩句既是詩人對友人的才華人品的賞識、坎坷遭遇的嘆惋,也是對友人貶謫行蹤的暗示。
尾聯(lián)“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這一句也是用典。據(jù)《晉書·張華傳》 載: “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雷煥曰: ‘寶劍之氣,上徹于天。’ 華問在何郡?煥曰: ‘在豫章豐城。’ 即補煥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間氣不復(fù)見焉。”詩人用寶劍被埋沒的故事,比喻友人的懷才不遇,是上聯(lián)中所寫的對友人才華賞識的詩意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另外,寶劍沉淪,終被發(fā)掘,那么友人的才華,也終有一天會得到人們的賞識,重新得到任用,這里既是對友人的寬解,也是對友人的期望。
宋之問是著名的宮廷詩人,在他的詩集中,奉和應(yīng)制之作較多,題材比較狹窄,但當(dāng)他擺脫宮廷圈子,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時,也寫出了一些好詩,這首送友贈別詩,樸素自然,情真意切,當(dāng)是那些好詩中的一首。
上一篇:《送李端》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樊順之》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