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的這首言簡意遠的詠物小詩,不只詠嘆了蟬聲的婉轉悅耳,而且吟頌了秋蟬高潔的品格,借物詠懷,寄意高遠,在古人的詠蟬詩篇中,別具特色。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rui)”本為古人冠纓末梢下垂的部分,又狀蟬頭部伸出的觸須,《禮記·檀弓》:“蠶則績而蟹有匡,花則冠而蟬有緌。’此指蟬之觸須,如同拂揚下垂的冠纓。古人以為蟬“含氣飲露”,居高飲潔,生性高潔,詩中故有“含清露”之說。唐代戴叔倫《畫蟬》詩中也有“飲露身何潔”句。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出秋蟬鳴聲的遠揚。“流響”,指蟬的鳴叫聲,著一“流”字,便寫盡蟬鳴的流利婉轉,悅耳動聽。梧桐本為高樹,因秋深葉落,枝干更見挺拔峭立,“疏桐”二字且與后面的“秋風”相應,在蟬鳴與梧桐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出”字,將兩者聯系起來。這個出字妙在兩點:一是點出秋蟬所依的是高桐,居高所在;二是生動地表現了蟬鳴聲的響亮遠揚。更為下面兩句詩作好了鋪墊,帶動了全詩。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詩人在對蟬鳴聲生動描寫之后,引發的議論。借助于颯颯的秋風,蟬鳴之聲才能得以遠揚,一般人們都這樣認為,古人詩中寫蟬,大多也如此描寫,南朝詩人張正見在《賦得秋蟬喝柳應衡陽王教詩》中即有“風高知響急”句。而虞世南卻翻出新意,別有見解,他強調蟬聲遠揚,是蟬自身居高所致,而非借助于秋風,表現了蟬孤傲清高的品格。這同時也給人們這樣一個啟迪和感受:一個人只要立身高潔,自然會聲名遠揚,而無須憑借外在的力量。
詩人處處以贊頌的態度表現蟬的品格,意在以蟬自況。沈德潛在《唐詩別載》言此詩:“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確是很有道理的。詩人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曾屢次被唐太宗贊賞為“五絕”。由此看來,這首寓意含蓄蘊藉的小詩,也可看作是詩人對自己高潔品行的自我鑒定。
上一篇:敦煌詞《菩薩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周邦彥《蝶戀花·早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